-
登陆各大学网站,我们可以看到校长们类似的忙碌身影,他们出席各种会议,会见来访贵宾,陪同领导考察,忙得团团转,而恰恰忽略了他们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学生。 当然,我们可以善意地推论,校长们忙里忙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把学校办好,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广大学生。即便如此,这能成为校长与学生不相往来的理由吗? 大学校长是否需要与同学们多交往?对此,相信没有一位校长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党的总书记和国家总理日理万机,每年尚且还要多次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疾苦,一个仅治理最多数万人学校的校长,就更有条件也更应该多去学生中间走走听听了。
-
“我想出去玩一会儿”“我想当个普通人”“我想独自做回主”、“我想自己交朋友”……昨日,记者在对广州一小学二年级某班“我的六一愿望”调查中收集到的孩子的愿望与礼物无关,与成绩好坏无关。 每个人都有童年。当现在的“大人”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多都曾有过这样的规划:“以后,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自由、更快乐!”如今为人父母,很多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去爱孩子了……
-
每年各地高考中,都有一批往年被一本院校录取的学生放弃志愿,选择复读以便考上一所更好的学校,他们的高考目标是“非某校不读”。有人将其归为“名校情结”,其实,我们教育的某些长期灌输,对此起到相当的潜移默化作用。要让考生们淡化“名校情结”,首先就必须打破“身份”教育格局,一个人不能因为他被某一所学校录取,而打上影响一生的烙印。必须建立高等教育的平等、自由竞争机制,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申请入学,每所学校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标准严格进行淘汰
-
我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还算是个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80多分;我考上海交大,并非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考博士时的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这是钱学森在回顾自己学生时代时,曾坦陈的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