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在浑南区第九小学,上课时间是9点。8点一过,我早早地来到了“九小”,因为我听说过“九小”是一所特色学校。说实在的,特色学校我见得多了,给人的感觉是基本是“特色”得千篇一律。但,“九小”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兴奋的感觉。
-
-
有位妈妈问我:"我的孩子很优秀,但我想不清楚她为什么会伤害自己?"原来,这位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女儿从来就是好孩子,中考成绩特别优异,考入了重点高中。女孩上高二后,频频出现用小刀刮伤手臂的情况,成绩也明显下滑。后来,孩子慢慢不去学校了。这位妈妈问我:"孩子成绩那么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她应该很满足呀......为什么还要伤害自己呢?"
-
7月12日晚上,杭州金马酒店的金马大厅,2025新教育研讨会"新德育与新生命教育工作坊"座无虚席。这个工作坊的主持人是卢锋博士。我以自由听众的身份参加了这个工作坊。
-
詹大年/六龄童在深潭边玩耍,我把他拽过来……他的一句话竟让我无言以对
普者黑景区的青龙潭的游船码头,暂时没有船靠岸。水很深,漩涡回旋时的湖水不时拍打在岸上。6岁的男孩径自走到水边,望着漩涡哈哈的笑,一会又蹲下来,用小手去捧那些在石头上飞起来的浪花。
-
杭州西湖区教育局邀请我7月7号去讲学。说实在的,我有点害怕去教育局组织的讲学场所。一是要求高,二是规矩多,三是总有一些人尾大不掉。西湖区教育局负责人跟我沟通的时候,我说:“我没有高级职称资格证。也没有获得过任何奖励,更不是什么专家。可能不符合你们的要求。”
-
詹大年/假期,撕下“家长”那生硬的面具,做一个亲亲的父母吧。
期来了。领袖营、精英班、特长班、补习班,来了。家长的问题:该不该补课?要不要去领袖营?“生命情怀”是教育智慧的源泉。学校教育教科学,家庭教育教人文。与科学知识教育相比,人文教育是慢教育,是生命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幸福教育。人文教育的主要课堂是家庭。生命情怀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
-
2025年7月13—16日,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第14届研讨会在这所学校举行。欢迎大家去实地感受这所让孩子迷恋的学校的风景。
-
詹大年/暑假里,给孩子“第三空间”,安全、自由、轻松地“拉开差距”
什么是“第三空间”?“第三空间”是一个社会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在1989年提出,指的是介于家庭(第一空间)和工作场所(第二空间)之间的社交场所。这些空间为人们提供放松、社交和自由表达的场所,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臻·实二中】告全市中小学学生家长暑假期间落实“双减”政策书
暑假来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巩固“双减”工作成果,严防校外培训旧态重演,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度过充实、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生活,灵宝市教体局特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发布暑假期间落实“双减”政策告知书:
-
【川口教育】川口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下期校园十大事记
我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在上级领导的悉心关怀与专业引领下,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齐心协力、默默耕耘中,全校上下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提质硬件、内涵发展、彰显文化、建构特色”五大办学纲领,坚持将“五善教育”与“五育并举”相融合,精准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不动摇,在教育的征程上留下了一道道坚实且熠熠生辉的印记,我校的“教学质量、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五善教育、五育融合”已经成为了一张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
我去过一所“薄弱学校”,这是一所600来个孩子的公办初中,近一半在学校寄宿。我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用不到热水——一年四季都是这样。
-
今天的中小学生,上学期间其实没什么不一样,因为都在学校过。但假期可以不一样。暑假过对了,确实可以“拉开差距”,或许可以奠定孩子一辈子的幸福。——我说的不是“弯道超车”,而是“第三空间”。
-
2025年6月28日,二十多位关注教育的文化教育贤达人士相聚塔前教育大院,桂影花香中,开启了第三个主题一一“我心目中的好校长”的漫谈。
-
一群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聚集在一起研讨会让人觉得能量满满、干劲十足,好像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千丝万缕的头绪理出来了一点思路,心里也变得明朗了许多。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有了一盏明灯。
-
淹死人的真不是水,而是对水的恐惧与无知。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学校里的黑板上学防溺水的孩子,怎么能习到防溺水的本领呢?这个暑假,别去搞“弯道超车”了!放开孩子,让他玩水去吧!
-
在教育的大舞台上,家长和老师本应是助力孩子成长的关键角色,然而现实中一些所谓的家校合作模式,却悄然将孩子推向孤立、恐惧与抑郁的深渊。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源自一个个真实且令人痛心的故事。
-
当盛夏的蝉鸣裹挟着栀子花香漫过校园,毕业季的钟声如期敲响。这一纸通知书,承载着学生的求知渴望、家长的殷切期盼,更凝结着教师们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耕耘。它本应是一封永不褪色的 “成长情书”—— 是家校之间心意相通的纽带,是亲子之间情感交融的桥梁,更是学生与未来对话的珍贵信物。然而,如今这份承载厚望的通知书,却在程式化的书写中逐渐失去了本真的温度与力量。
-
“扁担女孩”火了。就因为她在高考结束后,用扁担挑着自己的行李回家。此外,没有别的。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身体正常的年轻人,挑着自己的行李,回了自己的家。本是正常的事,却火了。已经火了十多天了,一直停不下来。
-
以下是一对父子的对话,孩子是初一学生。这样的说教对孩子具有全覆盖的杀伤力,但在亲子沟通中很普遍。——原谅我很不厚道地偷听了他们的对话,实在是出于好奇和职业敏感。
-
我小时候,算是个好学生。我每科分数都很高,但我自己清楚我不是那种很拼命学习的孩子,上课会开小差,也经常不交作业,还偶尔会闹点恶作剧。所以,每到期末,我不担心我的分数,却非常害怕老师给我写“差评”。其实也不是害怕老师的“差评”,而是害怕我爹看到“差评”会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