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我与董超校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如今,我们这些深受董家恩泽的后来者,也愿将自己化作一盏盏微光。以数十年风雨不改的教育行迹为灯芯,以对乡土家园与神圣讲台永不磨灭的眷恋为灯油。 灯火虽微,愿能聚拢成河,汇成温暖的光明之海,照亮后来者脚下的路。让这盏从青台街风雪夜点燃的长明心灯,在代代坚守者的传递下,生生不息,永耀人间!

  • 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从一个贫寒的农民孩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我认为,人生,总要留下点什么。这样,百余年后,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会无悔地说:“这个世界我来过。”

    记叙状物 王自民 2025-08-23
  • 经典长河点灯人,公益星河引航者 ——张淼的十年文化深耕之路

    2015年,当张淼首次在南阳滨河公园带领三十余名晨练者诵读《论语》时,未曾料想这颗火种将燎原整座城市。十年间,她以国家认证经典诵读宣导讲师身份,推动“书香南阳”全民公益晨读从孤盏微光发展为覆盖23个社区的晨读网络,累计发起公益诵读活动200余场,吸引超10万人次浸润于《大学》《中庸》的智慧长河。作为南阳舒心社工经典诵读推广团团长,她更培育300余名志愿者成为“流动经典驿站”,让《弟子规》的诵读声从白河岸边漫向校园课堂、社区书屋、甚至乡村祠堂。

  • 苔痕深处有春风 ——记我的良师益姐马东红

    清晨的栗盘小学还笼在薄雾里,檐下残雨未歇。我正低头穿过湿漉漉的庭院,忽见传达室窗台上静静搁着几册书,封面尚沾着晶莹水珠。不必问,定是东红姐来过——她昨夜在青台中心小学值完班,今晨又冒雨来栗盘小学监考,照例不忘给我捎来新觅得的教育札记。扉页上她亲题的隶书小字:“先钦弟惠存。教海无涯,共勉之。”墨痕清润如她眉眼。这已是她退休返聘的第五个年头,身影却仍如春风般准时拂过每一处需要她的角落。

  • 风雪灯暖三十年

    三十多年前的青台街上,寒风卷着鹅毛大雪,仿佛要将天地间最后一丝暖意都封冻。班车停运的冰冷告示,击碎了我送妹妹南下打工的行程。归途风雪交加,腹中空空,寒气砭骨入髓。就在那荒寒的街西头,一个熟悉的身影裹着厚棉衣,踏着没踝的积雪,坚定地向我走来——是超哥,董超。

  • 根植乡土,情暖人间

    又是一年父亲节,空气中弥漫着感恩与思念的气息。在社旗县兴隆镇塔前教育大院温暖的氛围里,看着一张张为教育奉献青春的面孔,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飘向那位虽无血缘却情同手足、如父如兄的老大哥——张磊。如果说上次笔墨流淌间描绘的张明哥是我生命中的一座山,那么张磊哥,便是那盏始终照亮前路、温暖心房的明灯,他的光芒,早已融入我人生的经纬,成为不可或缺的底色。

  • 青台长明灯

    九十年代初,我将长子刘甲从县城中学转回社旗县李店镇青台初级中学。时任该校教师的董超弟,二话不说,跑前跑后,亲自为甲儿办妥了所有转学手续。更令我感铭五内的是,甲儿在他班上仅就读一年,学业竟突飞猛进,总分提升一百七十分,最终以超出县一高分数线四十多分的佳绩,昂首迈进理想学府。每每念及此,感激之情便如暖流淌过心田——他不仅是我教育路上的同行者,更是托举我儿叩开命运之门的贵人。

  • 青 石 路

    我缓缓拂过旧时泛黄照片上那些年轻的面容,苗苗姐与我并肩而立,定格于青春深处。南阳市第一师范学校初遇时,她已是高年级的学姐,眼神如春日般温润,带着一份自然的亲切。我那时初离乡村,正被陌生校园里的繁复规则所拘束,笨拙地不知所措。苗苗姐却仿佛早已知晓我心中的困惑,时时细心提醒:“先钦,作业写好了没有?”“先钦,明天该交学习总结了。”她温言细语,像一阵和风,轻轻吹散了我初来乍到时的孤单,也吹开了我心头一片安然的天地。

  • 卢氏文苑 | 赵兴旺:卢氏连翘花的传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给初建的八宝山铁厂做代理会计。当时,厂里有一工友是徐家湾人,在干活的过程中,听到他向工友们讲述了徐家湾有一个“程百万”庙的故事。

  • 詹大年/在戈壁里,和好玩的人一起散步(2025走戈壁第10篇)

    各位朋友,我是詹大年,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我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已经连续走了4次戈壁的人——“教育人戈壁行走徒步活动”的发起人之一。 去年走完第三次的时候,我就说我要连续走10次。 刚刚主持人赵秀娟老师说她也要去走10次。她现在比我少两次,我就告诉她:你连续走10次,我大不了连续走12次,我陪你走10次!我已经陪她走了两次了。

  • 乡土深处的光——一场细雨中的教育盛宴

    细雨如丝,浸润着伏牛山下的社旗县兴隆镇塔前村。秦远晴老师的老宅院门敞开,读书廊檐下红幅高悬:“教育家进乡村,助力乡村教育”。墨色淋漓的字迹被雨洗得愈发精神,像一声温暖的召唤穿透薄雾。院中桂花树静立,微雨里浮动着草木与中药的幽香——这是秦主任的学生斥资三万元培育的百草园,每一株草木都悬挂着药性与故事的卡片,默默诉说着知识扎根于泥土的古老智慧。

  • 雪路·心灯·长情

    他比我年长三岁,满面笑容如寒日初阳:“先钦老弟,天冷成这样,带着妹妹,家里吃口热乎饭去!”再三推辞终抵不过那双手的温暖力道与话语里的不容置疑。那风雪中伸来的手,是刺骨严寒里骤然亮起的灯,无声却滚烫。

  • 又想起当年盖房子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灵宝市川囗镇三圣村,是一个有岭有凹有河的小乡村。家乡的这方水土,养育了祖祖辈辈,我是从小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粮长大的。

    记叙状物 王自民 2025-08-12
  • 我人生的第一杯奶茶—— 教育之路上的哲思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携一缕秋日的霞光,品一口甜润的茶香2025年的晚秋如一幅静美的画卷晒出我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说真的,直到今日接过属于我的那一杯时,我仍未完全厘清这一流行语的确切含义,但我笃定,那一定承载着美好的心意。今天,我便想分享这杯奶茶背后的教育故事。

    记叙状物 蒋庆军 2025-08-10
  • 【孩子习作】孙浩宇——走进文化广场

    太阳爸爸带我走进文化广场时,风正推着树叶沙沙响。远远望去,塑胶跑道上有人迈着大步跑,晨光里的影子忽长忽短;草坪边几位爷爷奶奶慢悠悠地打太极,抬手时像托着片云;不远处的空地上,音乐声里好多人跟着节奏晃胳膊,红的绿的裙摆转成了花——真是热闹得像开联欢会。

    记叙状物 孙浩宇 2025-08-10
  • 詹大年/走戈壁,或许是为了一场偶遇(2025走戈壁第9篇)

    2025这次走戈壁,我是第四次徒步穿越108公里戈壁无人区了。同一条路线,同一种模式,同一路风沙......我已经连续走了四次,并且承诺最少连续走10次。妻取笑我:"我看你不应该是迷恋戈壁......而是为了一种偶遇吧?"

    记叙状物 詹大年 2025-08-09
  • 【月亮日记】小皮皮

    女儿家的皮皮,是只布偶猫。按理说,布偶猫该是优雅的代名词,浑身裹着云朵般的长毛,眼神温柔得像浸在水里的蓝水晶,走起来轻手轻脚,活脱脱一位“仙女”。可皮皮偏不,它像个偷穿了仙女裙的小野猴,浑身的优雅都藏不住骨子里的调皮。

    记叙状物 李金霞 2025-08-08
  • 胶片里的星河——一个乡村校长的童年光影录

    每当傍晚的霞光染红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青台西边的天际线,李店镇栗盘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的喧闹声渐渐平息,一种深沉的宁静便弥漫开来。这宁静里,常会悄然浮起一些旧时的声响——是胶片的“沙沙”转动,是露天幕布在晚风里轻微的鼓荡,是伙伴们赤脚奔跑在田埂上急促又欢快的喘息,是全村老少爷们挤在一起发出的、随着剧情起伏的惊叹与哄笑……这些声音,像露珠一样凝结在我心尖最柔软的地方,那是三十多年前,我的整个童年。

  • 破晓书声未歇时——《六五文集》束脩师资培训班百日共学记

    凌晨四时三刻,伏牛山坳的虫鸣在薄雾中低吟渐歇。我轻推开栗盘小学宿舍的木窗,清冽的晨风裹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涌入。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起柔光,刹那间,仿佛九省星河同时苏醒:吉林松原的王艳茹老师已在书案前沐手静坐,广西柳州的杨小玲正借着台灯微光为怀中幼儿掖好被角,河南驻马店的徐明芳案头那本批注密密麻麻的《读经原理》正泛着温润的光泽……一方无形的云端课堂,正悄然将大江南北的点点星火,汇聚成一条不灭的文化心河,流淌在每一个破晓之前。

  • 永 远 的 灯——怀念张青旺校长

    在豫南大地绵延的乡间小路上,在社旗县晋庄镇、大冯营镇与李店镇交界的僻静角落,总有一盏灯在记忆里固执地亮着——那是张青旺校长身上折射出的光,穿越了整整十三载并肩而行的岁月,至今仍温暖着我这位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一年的老校长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