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封 家 书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惠先钦
第 一 封 家 书
致良知平台格物班全体同仁:
见字如晤。
此刻,窗外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的香樟树正沙沙作响,粉笔灰在夕阳余晖中打着旋儿,一如三十一年前我初入校园时见到的杨花。三秋桂子,十里荷塘,皆不及这方水土养育的琅琅书声让我心安。在格物班修行的日子里,我常忆起乡村教育的点滴,今夜愿以“墨香里的诚心”为题,将半生耕耘的体悟与温暖奔赴的故事,诉与诸位同仁。

一、墨香萦绕:一场关于初心的温暖重逢
初冬清晨,六位教育人穿过县界的薄雾,奔赴赵河三小。这支队伍中,有曾经的师生、今日的同行,有故交与新知。当社旗县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晓全踏进校门时,我恍惚看见三十多年前那个在英语课堂埋首苦读的少年。
“张老师教我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sincerity’。”望着恩师的背影,我含笑低语,“而今,他用三十载光阴,教会我这个词最厚重的写法。”
这场墨香萦绕的交流,恰如一条隐秘的河流——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涌动着教育人特有的温情。在赵河三小的书法教室,毛笔行走于宣纸的沙沙声,宛若春雨润物。杜君鹏副校长挥毫写下“诚者自成”,墨迹未干的四字,映照着我们心中不曾蒙尘的教育原乡。
与王桂全校长的重逢,是河流中一朵动人的浪花。2018年初识,让两所相隔百里的学校结下不解之缘。从青台到赵河,从蝎子山到栗盘小学,我们互为师生,亦互为烛火。“王校长来校讲课那日,窗外正下雨。”我回忆道,“可教室里老师们眼里的光,比任何一个晴天都明亮。”
张晓全主任轻抚学生肩膀,一如三十年前的英语教师。从讲台到教育发展中心,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教育、对人、对这片土地的“诚”。

二、根植乡土:三重坚守的交响
1. 文学反哺:在消逝的古镇中重建精神家园
挚友郑长春的长篇小说《青台镇》,宛如豫南大地的“清明上河图”。那条三华里老街在他笔下化作“逆水而上的蛟龙”,承载着自唐代屯军筑城以来的金戈铁马与市井烟火。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青台镇”之名消逝,断壁残垣间湮灭的何止是地名?更是一段被连根拔起的历史。
长春的笔,是一剂文化的还魂汤。四十五万字的鸿篇中,张青屏的嫉恶如仇、张台屏的浩然正气、石梅兰的豪放不羁、赵竹菊的坚韧觉醒……故乡的筋骨血肉被他重新拼接,让消逝的古镇在文学殿堂中重生。他笔下的“仁智礼义信”,恰似五根传统道德的柱石,无声诉说着家族兴衰与道德根基的关联。
教育深耕:从青丝到白发的守望
我与妻子的坚守,是另一重乡土的回响。二十八载春秋,青丝染霜华。她剪的彩纸识字卡已泛黄,亲手修补的课桌椅仍在服役。2008年酷暑,她默默打开陪嫁木箱,取出裹着红绸的两万元积蓄:“先修厕所,孩子们的安全耽误不得。”五年后,她又掏出积蓄换门窗、铺地坪、搭雨棚。如今她虽赴县城照料孙辈,但校园里四季不谢的蔷薇、窗台上茁壮的风雨兰,仍在诉说着“栗盘春草绿,廿载育花人”的故事。
3.文化传承:墨香与泥土的融合
书法教室里,本村农民书法家张云振握着孩子们的小手临帖:“瞧这笔锋,要像地里熟透的麦穗,懂得低头,谦逊了才有分量。”墨汁混着泥土的气息,正是长春笔下“最接地气”的鲜活图景。当城市化浪潮裹挟乡村学校盲目复制“城市模板”时,我愈发坚定“以乡土为教材”的信念——让根须深扎故土,让枝叶触碰天空。
三、星火相传:致良知修行的体悟
在格物班的学习,宛若一场春雨。从前总认为改变乡村教育需更多资源、更好条件,如今方知,最需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片土地的眼神。
王阳明先生言“知行合一”,我深以为然。上周随社旗县教育大院团队走访,见九零后教师小陈教孩子们用抖音记录古法榨油。视频里,金黄的菜籽油从木榨机涌出时,孩子们的眼眸比城市霓虹更璀璨。这让我彻悟:最美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成为会发光的种子,让每颗种子都不被风雨辜负。
笔记本上工整抄录着:“在歧出中,在曲折中,人要依然能打开自己。”三十一年的乡村教育路,何尝不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我见过教室漏雨的夜晚,也见证第一批考上县重点的孩子们的笑脸;经历过师资短缺的困境,也收获了志同道合的相遇。
张殿举副主席的镜头中,记录下这样一个瞬间:在赵河二中的文化长廊,六个人的影子被夕阳拉长,交错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正如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征程,而是在相互照亮中,让每点星光汇入银河。
四、至诚如神:教育路上的永恒奔赴
活动结束时,王桂全校长赠每位同行者一枚书签,上书“至诚如神”。这让人想起《中庸》的智慧——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
归途车上,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麦苗刚破土,在初冬的风里挺着稚嫩的脊梁。我忽然明白,教育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片土地最朴素的逻辑里:你以诚心待它,它便还你一片生机勃勃。
暮色中的栗盘小学,书法教室灯火通明。俯首书写的孩童剪影映在窗上,与《青台镇》书页间行走的人物悄然重叠。长春曾抱愧“未能将故乡写得更好”,然于我们而言,《青台镇》早已超越文字本身——它是一部浓缩的中原乡土史,更是一面映照教育初心的明镜。

结语:根深叶茂,灯火长明
亲爱的格物班家人们,人生如雁过寒塘,总要留下些许涟漪。这场墨香之旅,看似寻常,却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不一样的种子。它让我们看见:当教育的初心遇见书法的风骨,当师生的情谊跨越时间的河流,当真诚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再偏远的乡村学校,也能成为精神的高地。
昔年地头共春苗,今朝墨田各参天。
枇杷垂枝书声朗,犹有花香润故园。
愿我们继续以诚为舟,以格物为桨,在永不竣工的教育路上,成为彼此的火炬与星火。栗盘小学的桂花今年开得极盛,我晒了些许置于信笺中,当您展开此信时,定能闻到我们共同守护的这片土地的芬芳。
此致
泥土深处的敬礼!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2025年11月13日晚于 南阳市社旗县栗盘村小谢岗家书屋灯下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乡土中国播种星光的人——你们的身影,就是乡村振兴最美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