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惠先钦】笔墨为桥,共绘乡情

作者: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7

——记兰亭书社第140期书画联展

清晨六点,我像往常一样推开家门。小区院内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只麻雀在湿漉漉的水泥地上跳跃。昨夜一场微雨,让十月的空气格外清新,混合着泥土与丹桂的香气。但今天,我闻到的,还有一种特别的气息——那是从书房里飘出的,淡淡的墨香。

2025年10月12日,是我和赊店兰亭书社的朋友们期盼已久的日子。我们第140期书画联展,将在县委第二办公区温情启幕。我小心地换下平日里那件袖口难免沾着粉笔灰的外套,穿上了一件稍显正式的服装。镜子里的我,还是那个在讲台上站了31年的乡村教师,但今天,我的胸膛里,还跳动着一颗属于兰亭书社、属于书画艺术的火热的心。

一、 赴约:从校园讲台到艺术展厅

驱车前往县城的路上,我的思绪有些飘忽。一会儿是班上那几个留守儿童今天要交的作文,一会儿是主持交流活动的事儿。这种身份的切换,于我而言,早已是生活的常态。我是惠先钦,是栗盘小学的校长,也是赊店兰亭书社的副社长兼监事长,还是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的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很多人问我,如何平衡这些角色?我看着车窗外掠过的、我深爱了半辈子的田野村庄,心里有了答案:教育,是培根铸魂;书画,是润心养性;志愿帮扶,是向爱而行。它们的核心,都是一个“育”字,都是在为我们这方水土的孩子们、乡亲们,营造一片更丰盈的精神家园。

刚到展厅门口,就看到了熟悉的身影。书社的荣誉社长、南阳市知名的艺术家吴菲女士已经到了,她正微笑着和几位早到的朋友打招呼。她的笑容,总是那么温婉从容,一如她笔下那些灵动的山水,自带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方城书画界的黄文宇、张宝藏两位老师也风尘仆仆地赶来了,虽面带倦色,眼神却格外明亮。还有我们书社的“老黄牛”朱玉林社长,正里外忙碌地张罗着。顶端新闻的郭清茹记者也已到场,还有一位熟悉的身影正在角落调试相机——那是我们社旗教育系统的张殿举老师,他总是这样,默默地用镜头为我们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二、 交融:墨香里的南北情与乡土魂

九点整,活动准时开始。我拿着话筒,走到展厅中央。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繁复的流程,我用最朴实的乡音开了场:“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外面下着毛毛雨,大家还都赶来了,这份情谊,比啥都重!咱们书社第140期活动,现在开始!”

我的话很简单,但台下投来的目光,却充满了理解与温暖。我看着满堂的宾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今天,我们尊敬的领导们也亲临现场:社旗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东阳;我们兰亭书社的同仁:朱玉林、我惠先钦、还有身兼数职的朱金全,以及杨维永、蔡兰波、余帅敏、赵建德、陈九生、王伟东、张新朝、银林海、贺奇伟、张明林、王刚;河南日报驻南阳记者站、顶端新闻运营中心的记者郭清茹;我们的荣誉社长、南阳市书画家吴菲;远道而来的方城书画同仁黄文宇、张宝藏;社旗县教育系统的刘增太、朱金全、我惠先钦、张晓全、张殿举、周玉杰、陈国英;社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谭一娜;还有我们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志愿中心的社旗志愿者们:王自敏、李杰、王成范、钱仲秋、王燕、赵杰法。平日里,我们是校长、老师、公务员、记者、志愿者,散布在各行各业,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今天,因为对笔墨丹青共同的热爱,我们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来,汇聚于此,即将共同闪耀。

嘉宾们戴上我们精心准备的红色胸牌,然后便默契地、安静地流向展厅的各个角落。展厅里,一幅幅字画静静地悬挂着。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笔墨纸砚的组合,而是时光与情感的凝结。我看到一位老友在一幅雄浑的楷书前屏息凝神,仿佛能穿越时空,听见笔者落笔时那沉稳的呼吸;看到两位年轻的志愿者在一卷写意花鸟画前会心一笑,似乎真的闻到了画中虚谷的兰草幽香。南阳作品的灵秀,方城笔墨的古拙,社旗风格的质朴,在此刻交织、对话。空气中弥漫的,是宣纸特有的气息,是墨汁的醇厚,更是一种因共同热爱而生的、无声的共鸣。

书社社长朱玉林老哥的致辞,更是把这份情谊推向了深处。他没有谈任何高深的理论,就像平日里我们围炉夜话一样,如数家珍般,从方城的历史名人,说到社旗从“赊店镇”到今日县名的变迁历程。最后,他动情地说:“咱们两地,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啊!”这一句朴实无华的话,瞬间道破了所有艺术交流最深厚的底色——不是技艺,是情义。

三、 传承:大爱无声与默默耕耘

最让我动容的环节,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名誉社长蔡兰坡老师,将他亲笔创作的书法作品,郑重地赠予张东阳主任。没有客套的推辞,只有两双紧握的手,和镜头定格下坦荡而温暖的笑容。名誉社长杨维永则结合书社的发展,提出了一条条非常务实的建议,言辞恳切,眼里满是对这个“家”未来的期盼。

而接下来吴菲老师的发言,则让我更深地理解了什么是艺术家的“大爱”。作为南阳市知名的艺术家,她的头衔和成就足以让她站在更高的舞台上,但她却一次次来到我们社旗,来到我们中间。她没有谈论自己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大奖,而是动情地讲述了她长期致力于文艺志愿服务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初心。她说:“艺术的价值,不仅在展厅里,更在田野乡间,在孩子们的心里。能用自己的笔,为乡村文化振兴添一缕墨香,为孤困儿童带去一丝美的慰藉,这才是我最珍视的荣誉。”她看着我们,眼神清澈而坚定。她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流淌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田。这份不慕虚名、甘愿奉献的大爱,比任何技法都更能打动人心。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有一个身影始终在默默地忙碌着,那就是张殿举老师。他不仅是桥头中学的高级教师,更是我们社旗县民间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播者,身兼多职,却总是甘当幕后英雄。此刻,他正弓着腰,或站或蹲,不停地调整角度,用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下每一个真诚交流的瞬间,每一张绽放的笑脸,每一幅浸润心血的作品。他很少说话,但那份对文化的珍视与对同道的深情,都凝结在一次次清脆的快门声里。这份默默的付出,与吴菲老师那份广博的大爱,共同构成了我们文化传承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座谈交流时,气氛愈加热络。大家围坐在一起,艺术家吴菲分享着她对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感悟;方城的同仁聊起创作中的趣事与困惑;我们教育系统的几位同志,则热烈地探讨着如何让书画的种子在乡村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手牵手的志愿者们,则讲述着他们如何用艺术去温暖那些孤困儿童的故事……你一言,我一语,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身份,却拥有着同一种频率的心跳——那就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之责。

四、 圆梦:微雨初歇,前路有光

活动接近尾声,我再次站到台前。看着满堂宾朋,看着这一张张因艺术而焕发纯粹光彩的面孔,我心中感慨万千。

“再次感谢大家!”我的声音有些微哽咽,“今天这场活动,就像窗外的这场微雨,它不大,但它‘润物细无声’。它滋润的,不仅是我们的书画,更是我们的心田。今天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未来,希望我们赊店兰亭书社这座小桥,能连接更多南北的朋友,让我们继续以墨韵传情,以艺术连心,共绘我们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我的话音刚落,掌声热烈地响起。也正是在这时,我无意间望向窗外,发现不知何时,雨已经停了。一缕秋阳,正顽强地穿透云层,将柔和而温暖的光芒,洒进展厅,照亮了每一张真挚的笑脸,也照亮了墙上那些浸润着心血的字画。

是啊,这只是一场小城里的书画联展,它没有浩大的声势,却有着最真诚、最温暖的内核。它让我更加坚信,在广袤的乡土中国,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乡镇,都藏着无数个像我、像吴菲老师、像张殿举老师、像书社里每一位同仁这样的“文化守夜人”。我们根植于脚下的黄土地,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之余,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心中的那片文化绿洲。

我们以笔墨为锄,以纸砚为田,在淡淡的墨香里,耕耘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温暖着身边的整片乡土。微雨润物,墨香沁心,我们将继续用最朴素的方式,共执一笔,同心绘就这个时代最动人、也最坚韧的文化华章。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更新:2025-10-15 07:01:2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