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和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听话”的孩子好管。“我”省心。第二、孩子“听话”,说明“我”教得好。没有“第三”。“我”的站位,是成人立场。“听话”是成人立场。固有的概念,设定的答案,既定的程序,都已经具备。照做,就是听话。质疑,往往就是“不听话”。“教”也是成人立场。设定了孩子不懂,所以才有了“教”。
-
-
家庭是个教育场。教育在家庭里自由、自然、无声无息、无时无刻地发生。好比在博物馆、在艺术厅、在电影院......没有人会明明白白地教育谁,但教育却在这些地方发生了。家庭更是不一样,因为教育在家庭里发生具有持续性、依赖性。那么,家长是什么角色呢?家长肯定是教育者,但不是赤裸裸的教育者。这个教育者是通过设计教育环境,制造教育氛围来实现的。
-
詹大年/“因材施教”不是“因‘分’施教”,“全面发展”也不是“全科发展”
择优录取,或者按照成绩分校、分班,看起来似乎很公平。因为被认为是因材施教。其实,这不是因材施教,只是因“分”施教。“因材施教” 的 “材” 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资质、才能、兴趣、性格等个体差异。特别是个性差异。
-
这个标题肯定会引起争议。有人会想,那么有爱心的李老师,居然用“差生”这个词!我曾写过文章谈这个称呼。就像“问题学生”这是一个不好的概念一样,“差生”同样是不好的概念,但是这类学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研究学生的时候,用这个概念没什么不妥,只是不要把它当做称呼:“喂,差生,过来一下,我和你谈谈。”我的观点是,“差生”和“问题学生”都是不好的概念,但是我们约定俗成就这样用了,关键是怎么对待他们。
-
我这是第5次来敦煌,第3次走戈壁了。 2022年6月,我跟着李镇西老师第一次穿越108公里戈壁无人区。那一次,我俩是同一个队。我们11位兄弟姐妹星空结盟。李老师是大哥,我是二哥。这一次走戈壁,我另立山头,也当上大哥了。终于与李老师平起平坐了(笑)。上一次,他在同一个帐篷里听我打鼾,这一次,他在隔壁的帐篷里听我打鼾。
-
“优生”、“差生”,相对来讲,从来就有,永远还有。因为,评价标准往往是主观的。 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差生”。 小时候,我胆子很小。因为我爸爸是个叫花子出身,我妈妈娘家是个破落的财主。这就决定了我的家庭不和谐,在我们那个村子里我家的地位也很低。我那时很不敢和别人打交道,特别害怕陌生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恐”。
-
今年三月份,三名初中学生杀死同学后埋尸。这样的恶性案件,引发我们的深思,更应该让我们有预见性,有效防止校园暴力。其实,校园欺凌是可以预见的。媒体报道,被害人小光在遇害前的一段时间,就曾给爷爷说过几次:“爷爷,我不想上学了,我在家里帮你种地都行。”小光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爷爷就是小光的家长。
-
“有升学压力吗?”——很多次,当我谈到一些学校轻松自然的教育和活泼乱跳的孩子时,有人会这样问。甚至还有人这样说:“我们也想看到孩子们活泼乱跳的样子,我们也知道自己的做法孩子们不喜欢,或者会伤害学生的身体,但不这样做不行啊,升学压力啊。不敢试错啊......”
-
【李镇西】无视“问题学生”的存在,是一种教育“鸵鸟政策”!(欢迎争鸣)
大家都在激烈地争辩有没有“问题学生”,但未必意识到,彼此所理解的“问题”的概念内涵并不一致,甚至说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要回答有没有“问题学生”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问题”这个概念的?
-
民办学校管理转型的关键是要从“管”的思维里跳出来,“管”在本质上是“控制”,凡控制必对立。所谓的“问题学生”大都是管出来的,在控制中长大的孩子,既没有安全感,更没有自信心和创造力,他们怎么在学习上有一份好成绩呢?
-
问题孩子,有不少是抑郁孩子。研究发现,很多问题孩子的问题其实与体质有关系,甚至是体质不良是问题的诱因。丑小鸭中学2011年办学以来,有不少抑郁孩子莫名其妙不知不觉地在这里被治愈了。一些医学专家曾经对“丑小鸭奇迹”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治疗抑郁症的阳光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群体疗法、音乐疗法等,与丑小鸭中学的教育设计不谋而合。
-
今天的主持人是北大博导文东茅。文教授是北大的博士,也是北大的博导。文教授是我的同门师弟。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不是在北大的同门师兄弟。我和文教授的起点是相同的,我们俩是同一所中等师范——湖南益阳师范的师兄弟。
-
放学前,高三班主任鲍老师要求全班学生看一个励志片,并写下感言。第一名的罗同学不想看,想回家。因为天色不早了,回家的时间不够用。鲍老师警告罗同学:“你不看就换班。”罗同学原来成绩并不好,是经过努力才进步到了第一名的,当然害怕“换班”。
-
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体的生命个体来关怀,是对学生独特性的承认与接纳。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
-
所谓“校园文化”,是校长文化?还是局长文化?......与孩子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往往,长官喜欢什么,就会“打造”什么样的“校园特色”。而孩子的生命个性,就淹没在这样的“特色”里。最后,所有的孩子被熏陶得千篇一律。
-
詹大年 / “没有教不好......只有不会教......”我支持这句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流行了很多年,也被质疑了很多年。质疑的声音来自一个观点:教育不是万能的。当然,如果你的关注点在“没有......只有......”,那可以理解。但我的看法不同。
-
我总以为,教育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有效,才是最重要的。课堂,应该属于每一个学生个体。因为孩子的个性是多样的,教育就应该多元,而不是追求“高效”。我所关注到的所谓高效课堂,基本是传授一些怎么把标准答案快速灌输给学生的技术问题。因为仅仅是技术问题,所以,只要会吹牛,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走上一条当专家的路了。如果,教育之始,应该尊重生命个体的生长规律。那,再急,也“高效”不了呀。
-
时间倒推不到一年,美国有30所大学倒闭,并波及日本、欧洲、澳洲等地。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走低,中国也出现了幼儿园倒闭潮,很快轮到中小学过剩,大学招不到生,如今国内很多大学已经开始撤院系了。
-
沈翠兰校长是河北省名校长,也是著名课改专家,现任张家口东方中学联盟校总校长。10月25日东方中学一行9人参访建勋学校,沈翠兰校长一直目光湿润,激动万分,她被建勋师生的生命状态震撼了,她不停地感慨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她对同伴由衷地说,“教育人一生至少要来一次建勋。”
-
我们60版这一代人的小时候,每一个小伙伴都爱玩游戏,都爱在一起玩游。很多时候,玩得入迷了,舍不得散伙,甚至忘记了吃饭。踢毽子、跳行子、打纸板、滚铁环、老鹰抓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