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佛学感悟—你遇到的所有人其实都不是人

    你遇到的所有人其实都不是人,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一旦你悟到了这点,就有随时窃听神仙的能力。原因很简单,我们所有的嫉妒,自卑和紧张,其实都是由其他人造成,比方说面对一群人演讲,你会很紧张,但当你对着一堆土豆,青菜或者一群僵尸,就会立刻轻松自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认为人是有思想的,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评判你,这个世界上除了人,其它生命,都不会评判你。

  • 詹大年/ 王母娘娘没有错

    不管织女跟牛郎是什么关系,织女是仙女,牛郎只是一个放牛娃,这一点是无疑的。仙女和放牛娃之间的地位悬殊有多大,用脚想都想得出来。以前我特别痛恨王母娘娘这个母夜叉——她打着“天条”的旗号无情地拆散牛郎织女,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不得。现在,我突然感觉到王母娘娘划一条天河是对的,每年给牛郎织女只一次七夕相会也是对的。

  • 简评《寻导人》

    这是一曲关于母爱、坚韧与尊严的赞歌。这位母亲,以她柔弱的身躯,承载着家庭的重担,面对生活的风霜雨雪,她没有过选择退缩与畏惧。她的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让人在震撼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让我动容的是,她在面对外界帮助时的那份自尊与骨气。她拒绝了你的帮助,不是因为不需要,而是因为她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这份自尊与骨气,让她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令人敬佩。

    杂文评说 秉黎 2024-08-11
  • 詹大年/浪漫七夕夜 “爱人”会云端

    ——怎么加入“爱研会”?读到最后,你可能就是“爱研会”的会员了。“爱心与教育研究会”是个一线草根教师的联盟组织,简称“爱研会”,“爱研会”的人互称“爱人”。13年前,一些李镇西的粉丝组成了“李镇西研究会”,后来,李镇西把“李镇西研究会”改成了“爱心与教育研究会”。

  • 詹大年/“冠军全红婵”与“少年全红婵”不一样

    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一位奥运冠军有今天的全红婵这么火。全红婵的火,不仅仅在于她是奥运冠军,还在于她天真地说出“想赚钱给妈妈治病......没有去过游乐园......想吃辣条.....”,更在于一些好心人争先恐后地放大她天真的表达带来的价值——送辣条的,送游乐园门票的,送钱的(现在的说法叫“打卡”)......以至于全门人满为患了。为啥?表白,表演,表现......还有?没有了。真不是“凑热闹”这么简单。当然,我的文字也是“凑热闹”,或者是“蹭热点”。

  • 詹大年/奥运冠军郑钦文火了,郑爸为啥也火了?

    21岁的中国网球运动员郑钦文为中国赢得奥运网球第一金。确实令人激动。她应该火。郑爸也在第一时间火了。媒体给这个世界冠军之父贴上了两条教子标签:第一,狂砸2000万;第二,对孩子狠一点。你如果也相信,你如果也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世界冠军,那是很简单的事——拿出2000万,连同自己的孩子一起砸给郑爸,然后坐等奖牌送到家。不就行了?我相信你不敢砸,郑爸也不敢接这个活。毕竟,郑爸经历的是一场豪赌。网球奥运冠军,毕竟全世界4年才出一个。是用钱能砸出来的吗?

  • 当无法让自己不长皱纹时,我就明白了

    当你喜欢一个人时,无论对方做什么都是对的。反之,哪怕对方对你献殷勤都觉得讨厌。每个人都是自己观念的奴仆,因为有一个角度在,自然会产生评判。肥胖是美是丑?显然见仁见智。社会奉行一套“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并不是“真理”,而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假如你不认同它,就不会被其框定。

  • 詹大年/“治愈”比“教育”更重要

    在北大二十多年,每天接触的都是天之骄子般的北大学生,看到的多是青春阳光的笑脸,但透过外表深入了解,感受到的往往是他们的紧张、焦虑、迷茫和无助。大家都在高度的“内卷”之中,我经常被告知有人抑郁、退学,很高比例的人患有“空心病”。而周边的其他名校似乎也差不多。人们如此仰慕名校,长期忍受各种压力、痛苦,牺牲金钱、时间甚至健康、亲情,就是为了考上名校。殊不知,即便考上北大、清华,也不能保证“从此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教育真的能改善人的命运吧?

  •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或者排斥异教吗?

    在原则上,不但不禁止,甚至还鼓励。因为佛教相信,佛教的信仰是合乎理性的,凡是信仰佛教并且已对佛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之后,纵然要他改信其他的宗教,也是办不到的。所以,异教的任何宣传,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是足够接受考验而无法动摇他的信心的,又因佛教不是独断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异教的应有价值。佛教将化世的法门分为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础,是一切法门的共通法门,也是一切宗教与哲学的共通善法。

  •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

    杂文评说 壹壹 2024-08-05
  • 学佛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脱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所谓回向,就是从自己的方面,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这在上面一节中已经大略说过。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如镜或金属)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室内的黑暗,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 我为啥要去做公益——我的乡村图书馆之旅

    自记事起,大概七八岁的样子或许更早,就思考人生的意义。今年或许是这几年一直在追寻得道和证悟生命的路上,内心有个强烈的声音:寻找自己的第二人生,重启新的生命活法,就开始上路。在第一眼看到乡村图书馆的时候,立刻产生了很深的链接,一直以来很想去做点事情,谭哥的故事全部看完,我的泪控制不住了,人与人是如此与众不同,有的人的生如蝼蚁却有鸿鹄之志,命薄如纸也有不屈之心。最近几年我去各地上课找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看到谭哥的故事,我一下子就产生很深的链接,我觉得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 学佛就是逃避社会吗?——出离和逃避有什么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需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 告诉你一个真相:真正的你光芒万丈

    每一个开悟的生命都是这样经历过来的,而你从来都是一个开悟的人,只是你的大脑在搞破坏,而你又甘愿服从于它。你要像孩童一样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任凭它发生了什么,哪怕厄运降临,都始终不再怀疑自己。这个“自己”才是真正、真实的自己,而那个焦虑的、恐惧的、匮乏的、怀疑的、无力的“你”不是你,是大脑为了控制你而设计的骗局。

  • 一个人的成熟,从3次放下开始

    有些人,容易陷入过往的遗憾中不能自拔。人生在世,遗憾有时,欢欣有时。别总对遗憾念念不忘,才能和美好的风景相遇。过去的事无法改变,我们应该努力向前看。多出去散散心,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培养兴趣爱好,适当转移注意力。

  • 詹大年/“爱人”,在此处是一种简称

    秘书长王丹凤是我们的形象大使,才貌德能“四全”的那种美女。她在长沙,年会也在长沙,就几乎包揽了筹备工作。黄建军(人称“皇叔”)是常务副会长,能做军师,也能干活。李镇西是终身名誉会长,因为“爱研会”的前身是“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我是会长——因为比较懒,才培养了一大批能人,这是我最得意的。

  • 詹大年/这种叫“父亲”的男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又是父亲节,我的老父亲离开我们6年了。这个男人,我痛恨过他,甚至想过长大后第一件事就是狠狠地揍他一顿。但现在他是我最敬仰的人。每到父亲节,我都会翻看写他的文章,满脑子都是这个曾经凶狠,曾经伟岸,曾经无助,曾经孤独,曾经弱小的男人。

  • 花下思索,莫让邪祟侵花朵

    杂文评说 刘建民 2024-05-09
  • 詹大年/要解除失恋的痛苦,最好的方式是马上恋爱

    最句话的背后的逻辑是,失恋的痛苦其实不是因为失去了某个人而痛苦,而是失去了一种关系而痛苦。恋爱的关系是甜蜜的、相互依赖的。突然失去这种好的关系,内心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当有了再次恋爱以后,这种好的关系就得以继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