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詹大年/教育做不到的事,让游戏做到了;人管不住的人,让怪兽管住了。

    我们60版这一代人的小时候,上天入地,谁都不怕。那时候更是没有“安全”一说,几乎谁都可以上屋揭瓦。父母亲都要干活,很忙,也没有时间管我们,实在过分了,狠狠揍一顿,就可以消停一阵子。好在每一个小伙伴都爱玩,饿着肚子都要玩。很多时候,玩得入迷了,舍不得散伙,甚至忘记了吃饭。

  • 詹大年/ 新学期来了,“新的”很多,“旧的”咋办?

    新学期来了。新使命、新目标、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新思路、新点子、新办法、新发展......各种“新”,令人目不暇接,也心慌意乱。很多的“新”的提法,确实是有创新意义的,但估计也有一些“新”是拍胸脯拍出来的,抑或人云亦云。

  • 当无法让自己不长皱纹时,我就明白了

    当你喜欢一个人时,无论对方做什么都是对的。反之,哪怕对方对你献殷勤都觉得讨厌。 每个人都是自己观念的奴仆,因为有一个角度在,自然会产生评判。肥胖是美是丑?显然见仁见智。 社会奉行一套“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并不是“真理”,而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假如你不认同它,就不会被其框定。

  • 詹大年/所谓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家里可以安全地做个​孩子。

    家庭是个教育场。教育在家庭里自由、自然、无声无息、无时无刻地发生。好比在博物馆、在艺术厅、在电影院......没有人会明明白白地教育谁,但教育却在这些地方发生了。家庭更是不一样,因为教育在家庭里发生具有持续性、依赖性。那么,家长是什么角色呢?家长肯定是教育者,但不是赤裸裸的教育者。这个教育者是通过设计教育场境,制造教育氛围来实现的。

  • 詹大年/谈理想这件事,确实难为一些孩子了。

    李小宝读初一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眼里是个好孩子。有一次,爸爸问小宝:“你的理想什么?”“生一大推孩子,每天陪他们玩。”小宝不假思索地回答。爸爸目瞪口呆,吐出三个字:“没出息!”后来,小宝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开始紧张了,慢慢地开始逃学,夜不归宿。

  • 詹大年/ “不想上学”的孩子,需要的是治愈,而不是教育。

    如果孩子不去学校了,很可能只是“不想上学”,而不是“逃学”。虽然"逃学"和"不想上学"在表面上都表现为不愿意去学校,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逃学,通常是一种规避责任的行为。逃学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或者对上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 开学第一课,也要“转型”

    如何设计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要围绕一个主题,即“班魂”和“组魂”来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立班魂:“我的理想班级什么样”,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小组的观点即形成每个组的组魂,整合小组见解而形成班魂。二是定班约:“我们应如何创造理想班级”,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的意见即是组规,整合组规而形成班约。三是建班模:即围绕四大素养选择合适的班组干部,他们必须体现出“楷模”的示范标准。四大素养即带领、关注、荣誉、取经。

  • 詹大年/对“后进生”,“转化”或者“感化”都可能是伤害

    我认为,“差生”“后进生”“潜能生”“问题孩子”......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本文无意讨论这个话题。有些孩子,很小就被贴上了“后进生”的标签。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标签的问题呢?其实,这是孩子的本来状态与预设的评价标准的冲突。

  • 詹大年/让学校多一些“不完美”

    早几天,在我的公众号发布《上学是上学,读书是读书》不一会,就有一位好朋友打电话给我。他建议我:“把那句话删了,或者改一改。就一句话,删了也不会影响文章的意思表达嘛。”

  • 官宣:取消班主任,推行“导师制”管理模式,获得了人民日报的点赞!!

    近日,一则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教育部门宣布将在中小学校逐步取消班主任制度,转而推行新型的“导师制”。这一决定立刻在学生群体中引发了热烈反响,许多学生夹道欢迎,但同时也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与担忧。

  • 【李镇西】芬兰的学生在课堂玩手机,老师们会怎么办?

    我在芬兰一个学校参观时,走进他们大概类似于我们国内手工课的教室。这是9年级的课,大多数孩子都在认真地做着手中的活儿,但后排有两个孩子在漫不经心地低头玩手机。这让我有些吃惊,更让我吃惊的是,上课老师并没有干涉。

  • 詹大年/ 上学是上学,读书是读书。

    我们小时候,“上学”叫做“读书”,“读书”就是“上学”。 我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他读的一本小说——《剑》,抗美援朝题材的。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把我们吸引住了。我就特别特别想读到这本书。不几天,我和妈妈去供销社,刚好看到柜台里摆着《剑》,我一问价格,8毛。天!8毛!8毛钱买食盐可以够咱们家吃三个月,买煤油可以够全家用半年。我不敢跟妈妈说买书的事,只是眼巴巴望着柜台里躺着的那本书。

  • 詹大年/ “择优”会对生命带来伤害

    教育,是否会由消费焦虑向着耗费生命的方向转化?“优”的背后,不是孩子的个性与需求,所满足的是成年人的各种利益。我相信,好的教育,最终会朝着人性需求的方向发展。

  • 詹大年/14岁女生在训练营被性侵后自杀……她需要的是治愈,给她的却是管教

    我办昆明丑小鸭中学,与数以千计“问题孩子”打交道。我发现很多“问题孩子”其实是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他们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品德问题或者习惯问题,而是生物学问题和心理学问题,甚至是未知问题。

  • 詹大年/ 所谓“开学收心”,基本是因为焦虑而控制

    每到开学,我都会重发这篇文章。这次,加入了朱永新教授的一段短视频。朱老师的话要反复去品读,去理解。一些人,总是把“玩”与“学”对立起来。在他们的认知里,好像孩子生来就是学习的工具,孩子玩都是有罪的。“如果不收心,那就不能好好学习......然后是考不上好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不能......” 孩子的未来,就这样被成年人的焦虑轻而易举地设计了一遍。

  • 詹大年/“小升初”“转学”特别要注意的问题:转学会带给孩子哪些影响

    我认为,转学,是从一种场景转移到另一种场景,也是从一种关系转换为另一种关系。如果新的场景、新的关系与孩子的需求相适应,那么转学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新的场景、新的关系是原有基础上的升级,那么转学会促进孩子的成长。新的场景、新的关系好不好由孩子的感受说了算,而不是家长的“我认为”来判断的。

  • 朱永新:衡量一所学校,这四点非常重要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谢家湾小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怎么把学校精雕细琢,怎么用研究带动教师成长,怎么样去突破现有教育教学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做一些微变革,进而通过这样的变革撬动整个学校文化的建设和整个学校、教师的成长。

  • 詹大年/ 生命的空间本该越来越大,而孩子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去年12月初,60多位校长来昆明丑小鸭中学参观,看到学校到处都是书,听我介绍“这些书不用借也不用还,想拿到哪里都可以”之后,有位校长提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看小说吗?第二个问题:你们学校为学生选书吗?第三个问题:你们怎么样评价学生的读书效果?第四个问题:“不用借不用还”,书丢了怎么办?

  • 詹大年/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疗法”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是孩子的第一空间。同学关系、同伴关系是孩子的第二空间。多元的关系还必须有一个介于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向上可以接近第一空间,向下可以接近第二空间。第三空间是孩子的自由空间,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空间。第三空间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界限必须分明。社区、青少中心、学校社团可以是孩子的第三空间。

  • 詹大年/ 离开了控制,我们简直不知道怎么做教育

    我创办丑小鸭中学已经13年了。在此之前我在公办学校当了20年老师,还创办过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昆明丑小鸭的孩子大多来自珠三角、长三角,来自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家庭。据调查,抑郁症青少年家庭类型排前三名是教师、医务工作者、行政干部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