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京报公众号看到一个消息:广西一女生考上清华大学,该生就读的高中学校奖励其100万元的奖学金。重奖高考优生(特别是考上清北的学生),这些年来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张旗鼓是手段,轰动效应才是目的。我认为,这种重奖励举措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恶性的商业竞争。
-
-
晨起备课的思路刚理顺,班级群的打卡提醒已弹出;教案上的红笔批注还没写完,迎检材料的补充通知又发来;好不容易等来的周末,却被"自愿参加"的培训占满……这届教师的日常,总在"该做的"和"被安排的"之间反复拉扯。那些看得见的"九多九少",像一层层形式主义的茧,裹得教育初心越来越沉。
-
詹大年/ 健康的生命空间本该越来越大,而孩子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这应该是大多数孩子上学的现状——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11点多睡觉,期间都是作业作业作业。——在孩子的生命空间里,只有做不完的作业。去年12月初,60多位校长来昆明丑小鸭中学参观,看到学校到处都是书,听我介绍“这些书不用借也不用还,想拿到哪里都可以”之后,有位校长提了四个问题。
-
在毕业班的征程中,每一位学子都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划桨的水手,都渴望抵达成功的彼岸。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因素会影响着大家前行的速度和方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影响成绩的“四重四害”,这可是每位毕业班学子都应该尽早明白的事。
-
我遇到过不少休学的孩子,他们满怀信心地去复学,但入学不久却又退缩了。因为,他们害怕老师向他们要成绩,害怕家长让他们拿追赶分数的计划,他们害怕考试......因为这样的"复学",都是奔着分数去的。
-
在毕业班的征程中,每一位学子都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划桨的水手,都渴望抵达成功的彼岸。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因素会影响着大家前行的速度和方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影响成绩的“四重四害”,这可是每位毕业班学子都应该尽早明白的事。
-
晚自习结束时,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张老师揉了揉发酸的后颈,电脑屏幕上还停在"秋季安全教育月活动方案"的文档里——明天要交检查材料;李老师手机弹出家长群消息:"王主任说下周'劳动教育进校园'要拍宣传视频,麻烦各位班主任组织学生穿校服摆拍";而最让陈老师头疼的是,班里那个总在课上摔椅子的男生,今天又把前排女生的辫子系在了门把手上......
-
“我孩子13岁了,喜欢电车,喜欢买衣服,买鞋子,喜欢和朋友一起玩......我也在试着理解和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和他沟通不发火,慢慢跟他商量,让他自己决定他的事情,可最近还是和之前一样。我想问问詹老师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我很困惑......”
-
今天的主持人是北大博导文东茅。文教授是北大的博士,也是北大的博导。文教授是我的同门师弟。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不是在北大的同门师兄弟。我和文教授的起点是相同的,我们俩是同一所中等师范——湖南益阳师范的师兄弟。文教授在益阳师范毕业后,上了本科,后来取得了北大博士学位。我俩的起点都是益阳师范。但他已经是北大博导了,我却还停留在起点。今天,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站在了同一个讲台上。所以,文东茅、詹大年现象,也是值得教育界去研究的。
-
2025年的盛夏,一位民校董事长在董事会上翻看着最新招生数据——往年挤破头的"掐尖大战"变成了"公民同招"后的生源焦虑;手机弹窗里,家长群里转发的不再是"我校喜报",而是某机构违规补课被通报的新闻;办公桌上,新课标修订组的专家正在讲解"从育分到育人"的课程重构......
-
当"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公参民"转制引发行业震荡时,民办教育的身份焦虑从未如此强烈——它究竟是公立教育的"补充者",还是教育创新的"破局者"?我们不妨以九个关键认知为切口,重新解码民办教育的时代定位。
-
深圳16岁男孩跳桥自杀,路过女孩热吻拯救:没人要你,我要你!
“我要你!现在别人都以为我是你女朋友,那我就是!你要是不活了,我就跟你一起死!”深圳的一座天桥上,一个女孩不顾一切地喊道。听到女孩的话,那个一只脚悬在天桥外面的男孩愣住了。看到男孩疑惑的神情,女孩一把搂住男孩给了他一个深深的吻。
-
以下是一对父子的对话,孩子是初一学生。这样的说教对孩子具有全覆盖的杀伤力,但在亲子沟通中很普遍。——原谅我很不厚道地偷听了他们的对话,实在是出于好奇和职业敏感。
-
"我的脸皮还没有这么厚。"我说,"如果丑小鸭中学能办30年,到时候我可能会搞一个校庆。那时候,最早在丑小鸭中学上学的那些学生已经40多岁了,好多学生已经30多岁了,他们都有家了,他们都知道什么是幸福了。到那时候,我请他们带着他们的家人一起回学校,讲故事。多好!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成功,不是立竿见影的。能立竿见影的,是唱高调。"
-
沈阳市浑南九小,是一座教育的宝库。看不完,想不够。我第一次去是2024年4月21日。这次,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第14届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我在这所学校待了3天。
-
“我”的站位,是成人立场。“听话”是成人立场。固有的概念,设定的答案,既定的程序,都已经具备。照做,就是听话。质疑,往往就“不听话”。“教”也是成人立场。设定了孩子不懂,所以才有了“教”。如果孩子“懂”了,就说明我“教”得好。如果孩子不“懂”,就说明孩子有问题。
-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的香樟树又披上了晨光。露珠自叶尖滚落,在平整的水泥地上碎成星芒,琅琅书声穿透薄雾,惊起枝头早起的雀儿。三十一载光阴流转,我立于浓荫之下凝望:那些奔跑的身影,那些专注的眼神,那些沾着泥土的小手执笔的虔诚——分明是乡土沃野上最蓬勃的庄稼。新时代乡村教育的真谛,正在这群少年身上折射出三原色的光芒。
-
在灵宝市弘农北路,有一处灵宝学子的精神地标、网红打卡地,这便是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校园外的主题文化墙。这面文化墙由市二中资深教师于2025年6月精心策划,主题为“一切从改变自己做起”,内容由四大主题板块构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自“亮相”以来,文化墙便吸引着众多家长与学子在此驻足流连,细细品味,探讨人生的目标,激发内在的力量,寻觅学习的良方,感悟为父母之道。
-
这次爱研会年会能在九小召开,我还没好好谢过。年会时间不长但我感触很深:李镇西先生诠释了教育的温度在哪里;詹大年先生诠释了教育的关系的价值;褚清源先生诠释了教育的上下游维度差;沈祖芸先生诠释了教育的低结构和系统性判定。感谢各路神仙。感谢各位爱人们对九小的诸多肯定,侯明飞受之有愧,一并谢过!
-
7月13—16号,在沈阳市沈阳浑南区第9小学召开的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第14届研讨会,给我的收获与感动,可以让我写出一本书来。我对伙伴们说:“我们这些人真的太棒了。14年来,我们这些草根老师的自发的研修,每周六网上研修,连续533期,每年的线下聚会,已经连续14年。从全国各地赶来,我们没有报销,没有奖励,没有补贴,没有文凭,没有考评......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或许是对自我成长的迷恋......我们真的是最棒的,是中国教育的一块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