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1年工作的,这所学校是我2011年办的。丑小鸭中学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不能正常上学的初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很多是抑郁症的孩子。其实,很多“不听话”的孩子是抑郁症孩子——这些孩子其实是有病,我们却还跟他们“对着干”......我突然感觉到教育的良心好像丢了(掌声)。在我们学校我办了五年到六年的时候,我才发现很多孩子是抑郁症孩子。可能现在很多老师听我做报告的目的,是想跟我学几招怎么样搞定这些孩子的,其实首先我办这个学校开始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我怎么学几招帮家长或者其他老师搞定这些孩子。后来我才发现我是错的。
-
詹大年/ 温暖,是治愈一切的力量(在第二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的演讲)
-
关于教育的目的,我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许多,这些“胡说八道”蕴含了我对教育诸多的思考。至于这些思考是对是错,抑或各有千秋,我诚挚地邀请每一位读者,以您独特的视角与智慧,去细细品味,自行明辨。
-
詹大年/ 这一堂课,“不爱学习”的孩子都很投入——关系才是课堂的一切
让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真真实实”学习,在昆明丑小鸭中学基本做到了。 “学习共同体”是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提出来的。在丑小鸭中学面对满课堂的“问题学生”,学习共同体遇到了挑战。五六年来,我和老师们研究出“学习共同体的丑小鸭版”,在版本的不断升级中,我们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改“教”为“学”。
-
二战结束时,战败的日本是一片焦土。但短短的半个世纪,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科技大国。不可思议。这一点,让我充满好奇。2023年国庆期间,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组织我们一行30人访问了日本。目的是考察日本教育。纯民间,全自费。
-
詹大年/学生晚上11点后上厕所被处罚......别把控制当教育!
我认为,禁止学生晚上11点后上厕所,这样的规定是很荒唐的,毫无人性。可笑的是,学校领导振振有词的说:有些学生会趁晚上上厕所的时间破坏纪律,比如抽烟等等。人有“三急”。不“急”谁会去上厕所呢?当然,不排除借“解急”之机去“破坏纪律”的人。但这毕竟是少数。正因为这样,学生才需要管理,学校的管理才有价值。
-
教学不能再迷失在方法和知识研究的迷魂阵里了,必须跳出来立在教育上审视教学的问题,教学的问题大多是认知维度低而制造出来的。当摆脱方法主义思维的局限之后,谁能让孩子不厌学谁就占领了制高点,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升学问题。建勋不一定适合每一所学校,但它无疑已经从容地不再为升学困惑,这里没有不学习的孩子,没有违纪的学生。不信,就来找找看看。
-
她说:“我已经教书32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找到每一个孩子怎么学是最有效的,我必须去观察去了解。我必须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为他提供最适合于他学习的方式,这是对我最大的挑战。所以我必须用眼睛看每一个学生,然后给孩子以最适合的指导。我给每一个孩子的建议,都是不一样的。
-
“科普泰斗”李象益:从信息时代迈入创意时代,要发展孩子的“全新思维”
他是我国多项科普工作的开拓者,中国科技馆主要创始人之一,首次在我国组织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推动农村、厂矿科普工作创新实践。他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积极推进科普事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活跃于国际博物馆界,发起创建科技馆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颁奖仪式上称他为“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世界科普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我国唯一获得世界科普领域最高奖的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
-
首先介绍一下我办的学校——昆明丑小鸭中学。这是我创办的一所很小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从未超过100人,至今已有13年。为什么取名为“丑小鸭中学”?因为它招收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没有办法正常上学的孩子。这些孩子不适应传统教育,不接受传统评价,变得不正常。因为不正常,所以大家叫他“问题孩子”。众所周知,人生下来都是正常的,为何后来却不正常了?
-
“我的孩子原来好好的,但被别人带坏了,他开始抽烟了......”我经常听到有父母这样说。“我的孩子长高了,也懂事了,但自从进入初三开始,在学校学坏了,他好像在谈恋爱了。怎么办?”有位妈妈好像要跟我“讨说法”的样子。我说:“你们家的桃树,不是种在学校的园子里才会开花的。只是因为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生长正常的桃树,不管种在哪里都会开花。只是因为春天来了,没有理由不开花。”
-
有位小学二年级孩子在课堂上‘’对抗数学老师”。班主任叫来家长,和家长一起“足足六个小时”才让孩子“承认了错误”。班主任给我的留言是:“昨天我和他说做朋友。结果,他一直嬉皮笑脸,态度一点也不端正。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感觉说话有趣,搞笑,他就一直笑。我才生气......”面对这位已经有15年工作经验的班主任的留言,我也生气了。简直不想回复她的留言。
-
未来30年中国教育的主题将发生转变,建勋学校需从应试中心转向生命中心,从课堂中心转向活动中心,从升学中心转向心灵中心。 应试教育时代即将结束,应全面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否则学校将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以不同时代的主题变化为例,强调了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这也是前两天我发文《茅卫东:为什么那么担心孩子的前途》的目的。认真做个人吧,不要再有成为“人上人”的邪念,也不要担心被人踩在地上摩擦。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样想一想,手机算什么事,你觉得呢?
-
晓敏是某名校的初三学生。理科成绩很不错,今年二月份刚刚拿了数学竞赛奖。但不知什么原因,从去年下学期开始,晓敏害怕去学校,感觉班主任那双眼睛时时刻刻在盯着他——班主任教的那一科怎么都学不好。这个学期开学以来,晓敏经常找理由不上学。妈妈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找各种借口向班主任请假。晓敏每一次要妈妈请假的时候,都承诺第二天一定去上学。但到了第二天,晓敏又不敢去了。在家的日子,晓敏也不出门,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偶尔会赖在妈妈身边聊聊天。
-
“没有毕业班老师们的齐心协力,没有大家的宝贵智慧,就没有我们今年毕业班的辉煌成绩,我向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当然,我非常理解其他校长对老师们说“谢谢”“拜托”的真诚,无意也无权剥夺校长们这样说的权利。只是我更愿意将“感谢”改为“敬意”,这份真诚是一样的。
-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孩子生命和教给孩子保护生命的意识、智慧和能力。教育的价值在于让生命自由而丰满。否则,教育毫无意义。
-
在当今社会,中小学校以学生考上清北为无上荣光,似乎这便是教育成功的铁证;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虽踏入名校却深陷紧张、焦虑、迷茫甚至患上“空心病”的学生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究竟怎么了?
-
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开始,我连续过了40个教师节。“教师节,是专门为教师设立的节日,旨在向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这是设立教师节的初衷,但并没有让我感受到。这40年的“尊师重教”有什么“不一样”,教师的地位待遇相对其他行业有什么“不一样”。
-
我没有“大数据调查”,但以我的经历,我可以“武断”地推测,所有在别人看来“名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他们第一天踏上讲台的时候,是那样的纯粹。没有功利心,没计较过收入,没想过如何算“工作量”,也没想过什么“教坛新秀”什么“市优青”什么“省级骨干教师”之类,想的只是怎样把眼前的这一堂课上好,怎样把眼前这群孩子带好,那时候,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荣誉”,不是“职称”,不是“论文”,不是“课题”… 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下课后孩子们一张张无邪的笑脸,就是他们——,是我们全部的追求。
-
【李镇西】别在教师节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和“感恩教育”……
按我的理解,设立教师节的目的,一是为了让社会各界尊重教师,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尊严感。当然,也许还有其他重大意义,但至少绝不是用这一天来教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