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桑”岁的婚庆寿宴
我今年“桑”岁了,何以出此言?这是由函谷关的“灵符”联想出来的。
老子死后,他的学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后来形成了道家学派。汉代被演变为宗教,这就是道教。老子被奉为教祖,由人变成了神。他写的《道德经》也成为道教的经典。到了唐代,老子的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的后裔。唐高宗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诏《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诏各州府广置玄元皇帝庙,建立玄学,令生徒诵习《道德经》。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一天早朝时,唐玄宗刚刚坐定,陈王府的参军田同秀上前奏道:“启禀万岁,微臣昨晚做了一梦,梦见函谷关丹风门上紫气萦绕,玄元皇帝飘然其中,我正要上前叩拜,只听玄元皇帝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说完就不见了,微臣不解其意,奏请圣上明析。”玄宗一听,连声说:“好梦好梦!玄元皇帝托梦,又有祥云紫气,吉祥啊!”当即派人到函谷关寻找灵符。果然不错,在函谷关尹喜故宅的西边掘出了一个“灵符”,“灵符”是用一个桃木制成的木片,上面用朱砂刻写着一个“桑”字,众人不解其意,火速将“ 灵符”送往京城,呈玄宗御览。玄宗拿着“灵符”,左看右看,也不认得。让周围的大臣看,也说不出个名堂。后来还是田同秀试探着说:“臣的看法不知对否,不敢妄言。”“你发现‘灵符’有功,但讲无妨!”田同秀说:“臣看此字象是古书的“桑”字,上面三个十字,下面一个十字,一个八字,合起来是个四十八。”这一说,群臣都有所悟。”四十八、四十八,玄元皇帝保佑我皇四十八年。”一个大臣高兴地叫了起来,众臣也都附合着,都说这是玄元皇帝显灵,送来宝符,可庆可贺。唐玄宗也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当即把开元的年号改为天宝年号。并在一个月后,将埋藏灵符</B>的桃林县改为灵宝县。当然,田同秀也因此而升了官。这件事记载在《资治通鉴》上。对于“灵符”一事,司马光同时写道“时人皆疑宝符同秀所为”。
因此,我把四十八岁称为“桑”岁,图个新鲜和吉利。如今又恰逢四十八岁生日,奔赴商丘市宁陵县刘楼乡薛屯村参加侄女的婚礼。同行的亲戚朋友,头天晚上便赶到侄女婆家,借宿在邻居家中。一张大床睡了好几个人,好不热闹。这种情景,我还是30多年前,在窄口修水利时遇到过一次。
一觉醒来便是凌晨4点多了,借宿在这偏远的农村,虽有电泡,但无电脑,很是寂寞,索性奈摩到5点半,便早早起床用,独自在薛屯村村里转了一圈。
这里是中原大地,土地平坦而肥沃,村庄大多是砖木结构的瓦房和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村里村外随处可见排水的沟渠,巷道里到处堆防放着准备建筑的红砖,如果要给这1600多口人的村庄垒个护村墙的话,这些砖足够有余。
和我第一个打招呼的是蹲在路边,守侯鸟笼的老人,他问:“我的鸟叫得好听吗?”我伸出大拇指称赞说:“好听!”老人高兴极了。
当另一位穿着讲究的老人来到我们跟前时,逗鸟的老人介绍说:“他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以前是傅作仪的秘书。我从15岁起开始当兵,在朝鲜战场上打过仗。”我立刻对两位老人肃然起敬。交谈中,我得知曾经做过傅作仪秘书的老人已经高寿89岁,逗鸟的老人已经70多岁了,他们退役后回到家乡,每月领着国家几百元的补助费,过着幸福的晚年。当我询问宁陵县名的来历时,傅作仪的秘书虽然耳朵听不见,但是思维很清晰地告诉我:“宁陵历史悠久,具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夏、商、周时为葛伯国,系葛姓祖籍之源。春秋时称宁邑,战国时又名信陵,秦时谓宁陵城,公元前122年西汉武帝始置宁陵县。”
职业的习惯,促使着我找到了薛屯村的小学校,虽然学校已放假,但转悠在校园里很是亲切。
回到借宿的院落外,当我拿出手机让邻居看照片时,邻居说:“那位傅作仪的秘书叫印立仁、逗鸟的老人叫吴万祥”并且好心地叫来自己上中三的女儿,给我写下了两位老人的姓名。
这里的村民院落内外爱栽柿子树,大门楼盖的也气派。大门上方镶嵌着有“家和万事兴”字样的瓷砖。我说:“我们豫西院落栽树有讲究,前不栽杨(杨树),后不栽柳(柳树),中间不栽鬼拍手(桃树,风吹桃树叶子的时候,声音像是拍手)。像这柿子树栽在门前,意味着出门见死(柿)。不过,你们村里人姓‘代’的多,在大门前栽柿子树象征着世世(柿柿)代代家和万事兴。”邻居听后笑着说:“还是你们文化人会说。”
侄女的婚礼完全依照豫东的结婚习俗办理。虽然没有我们豫西的婚礼排场,但是简朴而热闹;没有乐队、只有一辆花车和一辆面包车,除了酒席相同外,其它婚俗习惯都不尽相同俗。不过,出呼意料地还有摄像呢。
在我们豫西新郎新娘认亲(拜客)时,是逐桌来到客人跟前敬酒收拜礼的。但在豫东,没有见到礼桌,当院里摆上一个八仙桌,也就是新郎新娘拜天地时面朝的供桌,桌上有先祖的遗像、供品、点燃了红蜡烛,上有香。亲戚、朋友在授头(认亲、拜客)时,亲自将拜礼钱送到供桌上的红盘里。新郎新娘要实实在在地在供桌前向每位客人行大礼——磕头。
在我四十八岁的生日之机、以女方佳宾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侄女的婚礼,真可谓是双喜临门了。再加上这里是张弓酒的发源地,固然是一醉方休了。尽管,我还专门找到薛屯的卫生室,花费两元钱买了5支葡萄糖,事先喝进肚里,来中和酒精,但最终还是当了醉仙。
有句广告词说的好:“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婚事总管炫耀说:“你看,这酒瓶都没有贴标签,这是你亲家专门从张弓酒厂弄出来的上等招待酒”。
相传:在商代,葛伯国(今宁陵县)城南三十里处一古老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张弓,此人忠勇侠义。时值战乱,为报效国家,张弓主动戍边御敌。家中新婚妻子忠贞贤惠,因时时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逢吃饭时都要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摆上筷子,就像丈夫在家一样,以示眷念。过后,她又不忍心扔掉,就放在瓮里,时间长了,竟积攒了满满一大瓮。
张弓抗敌得胜,荣归故里,夫妻团圆,妻子向他叙说离别相思之苦,并拉他去看瓮中饭食。张弓被妻子的深情厚意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尝一尝瓮中的饭食。于是妻子下厨给他重新蒸煮,说也奇怪,从蒸笼里流出来的水却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张弓一尝,甘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连饮满满两大碗,沉沉睡去,但见其脸色红晕,出气均和,只是呼而不醒,妻子焦急万分。两天后,张弓醒来,舒展身体,感到浑身通泰,连声赞好。远亲近邻得而尝之,均称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贡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名为“张弓村”。
果然不出所料,我只记得入席,不记得散席。更不记得18点06分如何乘上商丘至乌鲁木齐的1045次列车。究竟是如何坐汽车从薛屯来到商丘火车站的,头脑中一点印象都没有,醒来时是坐在火车上,已经23点多了,看来张弓酒真是名不虚传啊。
今年的生日,与“灵符”有因、与张弓有缘,在中原大地东、西结婚风俗的对比结合中,使婚庆寿宴蕴涵着灿烂的文化底蕴。
两位安度晚年的老人
当年傅作仪的秘书印立仁
15岁出门当兵的老人吴万祥
薛屯村的小学校
薛屯村的民居——大门前是柿子树,象征着世世(柿柿)代代家和万事兴。”。
迎亲车队,前面的人是礼行兼放鞭炮,包里装有刷子,据说是辟邪。
总共两辆花车,但是,注重了车盖上的装饰,书写的喜字、手工的纸花是必要的喜庆装饰物。
拜天地的供桌,屋檐下的音响代替了乐队。
在供桌前向每位客人行大礼——磕头,有“恶搞”的宾客在旁边“催礼”,轻轻地打或推。
亲戚、朋友在供桌旁授头。
拜礼钱。
我(戴眼镜)混在欢喜的宾客里。
珍贵的录像截图——东道主敬酒。
珍贵的录像截图——酒满敬人心。
珍贵的录像截图——一饮而尽,痛快!
珍贵的录像截图——什么?还有两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