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杨氏出弘农
在灵宝市“弘农春秋”园里,有一个四方亭子——“三鳝学堂”,由于“鳝”是繁体字,所以很多年轻人读不准“鳝”的字音,还有很多父母常常问身边的孩子:“亭子里的老人是谁呀?”,有答“孔子”、有答“老子”,究竟是谁呢?其实,亭子的旁边有一个仿竹简的竖排版纪念碑,上面记载了杨震的生平事迹,拜读完后,游客恍然大悟:原来“天下杨氏出弘农”。
郡,本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袭之。而作为姓氏的“郡望”来说,是指世代居住某地的显贵家族,为当地所仰望。
杨姓中的弘农郡望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杨”和杨播一家,到唐代则成为宰相世家,尤称极盛。
《太平寰宇记》载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日:“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弘农郡,为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治所在弘农县,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故函谷关城。唐以前的弘农杨氏就散居在这片土地上。
杨 震:(公元59~124年),字伯起,是后汉章帝、和帝和安帝时人,杨震出身于官宦世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杨震为杨姓的35代祖,因是弘农华阴人 (今陕西潼关安乐乡水峪口村杨坡组),亦有 “弘农杨氏始祖”之称为。著名汉朝学者。
杨震致力教学,因其不莫仕途,以致“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五十岁为大将军邓骘所推荐,历任刺史、太守、司佧、太尉之职。
杨震曾执教于华阴牛心峪、潼关东泉店、灵宝泉里。至今牛心峪有“杨震槐市”,东泉店有汉顺帝修建的“育贤宫”,陕西巡抚崔纪忙乱建为“四知书院”,泉里有“三鲚书堂” (灵宝市豫灵泉里村)的名称和传说。据说前后弟子达三千多人。司徙李命曾文立碑以志。杨震教书时以种菜补助生活,他不让学生帮自己种菜,为的是怕学生耽误所学的功课。为此他亲手把学生替他种的菜拔了,自己重新种。实在是“清德洁白”。 后来,有一天,有只冠雀(鹳雀)含了三条鱼,飞到他的讲坛上。他的学生把鱼拿起来说:“老师,蛇一样的鱼,听说是象征卿大夫的衣服颜色的,三条的数目,是表示三公的职位,老师自此以后,要高升发达哩!”杨震听了,更是勉励自己,发奋地用功,在学问上求进步,作为将来做官时候的准备。
杨震最初四迁荆州刺史,后升作东莱太守。在赴任途中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因杨震推荐为官,于深夜拜见恩师时,“怀金十斤,以遗震”。并以深夜无人知道为由,劝杨震留。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因此后人尊称他为“四知先生”。做了几任刺史、太守的杨震,子孙依然布衣蔬菜,以步代车。老朋友劝他:“为了子孙也该置点家产”。杨震答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被召到京遇,先做太仆,后升太常。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杨震升任司徙,忠言直谏,无私无畏。这时安帝怒位,许多外戚、宦官都相继被封为侯。连这帝的奶妈王圣也被封为野王侯。王圣的女子舍近求远荣也随便理出宫门,骄横宫内。伯荣后嫁给已死的朝阳侯刘护的堂兄,而刘也因是伯荣的女婿,竟违例承袭了刘护的爵位,并且还升到侍中那样大的官。杨震上书备陈乱承爵位的害外。安帝公然将这封谏书转给王对、伯荣看。杨遭到王圣、伯荣忌恨。于是伯荣更加骄横。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杨震升太尉。汉安帝的舅父大鸿胪耿宝要杨震推荐中常待李阎的哥哥做官,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也要杨震推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作官,杨震都没有答应。于是遭到这帮宠幸显要的忌恨。司空刘授得知上述情况立即推荐这些人作官,十天内都得到了提拔。
当时外族入侵接踵而至。汉安帝依然吃喝玩乐,荒淫无度,并且还下圣旨为王圣等人修建北京地区第。杨震上书劝阻,并劝汉安帝不该信任宦官,而汉安帝均不采纳。其时,樊丰、周广、谢恽等假传圣旨,动用国库钱物为自己大修房屋花园。杨震上书告发。樊丰等人恐惧,趁汉安帝外出未归,遂以杨震曾救以死直谏的赵腾,并诬杨震为已废的邓骘故吏。因而对上怨恨,且以太史所奏的“星变逆行”为证,藉车驾初归,夜遣使者收回杨震太尉印绶。杨震于是柴癯绝宾客。樊丰等仍恨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杨震大臣不服罪,请遣归本郡。
杨震动身时,门生都去送他,直送到洛阳城西的夕阳亭。杨震乃慷慨对诸子门生说:“死者士之常兮,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祀。”遂饮鸩而死,终年七十四岁。
弘农太守移良受樊丰等人指使,遣吏留停杨震丧事,并将杨震的灵柩弃置于河南陕州的路旁,且贬杨震诸子为邮递,路人皆为之痛哭。
杨震这位勤苦治学,请白为吏,严俭教子,拒贿介廉,嫉恶如仇,刚烈无畏的封建王朝的命官却能成为以自己的生命、家族的生死荣辱、克尽职守反对腐败的民族巨人,而为民族后世树立起光辉的榜样。
千古流芳的“四知”精神,是杨震留传给民族的宝贵遗产,堪称中外古今官吏的楷模。
杨震共有五个儿子,最出类拔萃的是三子杨秉。他少年时代就继承了父亲的学识、气节和品德,博览群书,常隐居授业解惑,至四十多岁才踏上仕途。历任侍御史,豫、荆、徐、兖四州刺史,皇帝侍讲,太中大夫,左中郎将、侍中、尚书、太尉等职。
杨秉自律极严,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人日“淳白”。最为突出的是他继承了杨震的清廉刚直品格。当刺史官时,计日受俸,余禄决不入私门。他过去的同僚、部下赠给他的钱财有百万之多,全部被回绝。延熹三年(160年),他因为白马令李云之事仗义执言而被免官归乡。尽管身处逆境之中,仍保持平生清贫廉洁之本色。当时的生活贫困到无米下锅的地步,有地方官拿来百余万钱送杨秉,他闭门坚决不受。贫贱不能移,士穷节乃见。杨秉的鲠骨素志令人肃然起敬。
延熹五年(162年),宦官专权,吏治败坏,气焰嚣张的宦官们贪污受贿,任人唯亲,腐败之风弥漫朝廷内外,引起朝野上下怨声载道。杨秉联合司空周景上奏桓帝,提出不许宦官子弟当官掌权,并彻底清理冒滥及各类劣迹官员等建议,获得桓帝批准。他还检举揭发了贪官、冗官五十余人,上奏朝廷,并予以严肃处理,全国为之震动。其忧国忧民、不畏权势、勇于斗争的事例不胜枚举。
杨震的孙子杨赐,继承其清白家风,笃志博闻。建宁初年,经三公一致推荐为刘宏皇帝的讲学老师,历任司空、司徒、太尉。杨赐任官期间,汉灵帝不理朝政,四处游玩闲荡,造成了宦官专权,吏治腐败,朝廷对拜官授爵视同儿戏,国家境况似江河日下。杨赐上书指责朝廷任人唯亲,“有形势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希望皇上能迅速改变现状,复兴朝政正气。敢于为国直言上书的杨赐得到了世人的敬重,皇帝也在策书中称赞他是士林学习的楷模。
杨震曾孙杨彪,“少传家学”,博闻强记,人仕后官至太尉。他终身不畏强暴,维护国家的政通人和,其忠心义胆可鉴日月。光和年间宦官头目王甫指使属下窃取国库巨额资产,杨彪得知后即刻予以揭发,并报告司隶校尉阳球。阳球上奏灵帝,获准后,王甫及太尉段颍等人都被送上断头台。这次为民除害之举得到了天下人的交口称赞。
《后汉书·杨震列传》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为东京名族”。杨氏一家四代为相,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这种忧国忧民、公而忘私、嫉恶如仇的为官品格,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极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应该发扬光大的精华部分。
杨震蒙冤而死,后人寄于无限伤怀。《潼关卫志》载唐李世民路过杨震墓,曾亲作文祭奠。明潼关兵备副使张维新也曾作《吊杨伯起墓》诗一首(注),诗云:“洒酒松丘下,严然见汉官;黄金一土苴(zha 眨,通“渣”),白日比胸肝。节峻华峰削,风清陇树寒;尔名堪立懦,百代碣重刊!”杨震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永远为人民所颂扬。
——杨震墓在今渭河岸边的高桥乡亭东村西北,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改葬于此。陵园设施历代屡有增建。史载,改葬时“时人立鸟于墓前。”(《后汉书。杨震传》)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初,兵宪蔡可教拓地34亩,兴建亭堂。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潼关卫兵备使汤斌进行重修,并新建食堂三间。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督邮使者程 兆麟立石碑于墓前。上书“关西夫子杨公墓”七个大字。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固有提督杨遇春再资助重修杨震墓,树立了石雕群,并建“上知坊”以彰其德。
但历渭河南移,河岸塌陷,杨震墓地受到威胁,1959年陕西省博物馆组织发掘,出土的西汉陶磨坊、羊圈,东汉陶望楼、孔雀灯等文物,均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中。“关西夫子杨公墓”碑石,存置于县文化馆。 《吊杨伯起墓》诗注释 第一二句大意:我在先生墓前的洒酒 祭奠,好象见到了先生的容颜。俨然,有三个意思:很象;整齐;庄重。此处指真切、好象。 第三四句大意:先生视金如土,胸怀坦白,永远照人肝胆。苴、即苞苴,指行贿受贿。原意为麻类,作捆绑裹的绳子。 第五六句大意:先生亮节高风,剑约自奉,堪 称人类典范。 第七八句大意:先生名震,使怯懦者振奋而起,先生的嘉言懿行永垂万年。立懦,孟子“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先生名震,即此就可以使怯懦的人,受到振奋而立起雄心壮志。
位于灵宝市弘农春秋园里仿竹简的竖排版杨震纪念碑
书童塑像(右一)
弘农春秋园标志雕塑
书童塑像(左一)
书童塑像(左二)
杨震塑像
“三鳝学堂”里杨震与书童的塑像
位于灵宝市弘农春秋园里的“三鳝学堂”
(详细资料参考网络资源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