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枚永不褪色的磁极
北京,那枚永不褪色的磁极
亲爱的网师e友:
当这行字映入您眼帘时,我已收拾好行囊,即将第八次踏上奔赴北京的路。
这座城,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它是我精神版图上永不熄灭的灯塔,是每一次思维困顿时的充电桩,是驱动我跨越一个又一个数字鸿沟的永恒磁极。
回望来路,进京的每一次足迹,都像是时代在我身上刻下的年轮,清晰而深刻。
世纪之交的2000年,我有幸因《无悔的人生》一文被收录进《鲜红的党旗》,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那一刻我彻悟:人生的起跑线或许只有一条,但终点站却星罗棋布。“追求无止境”,从此不再是一句谚语,而是我血脉里的律动。
2001年的金秋,北京的天空格外高远。在国家图书馆,我与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不期而遇。李燕杰先生的话语,如同火种,落在我这捆待燃的干柴上。那股被点燃的激情,回程后烧了整整三个月。我将录音一字一句敲进电脑,在浩瀚的网络与同仁的智慧中反复求索,终将五万字的《天地人 精气神 真善美》书稿淬炼而出。那是数字时代黎明前,一个教育者最笨拙也最虔诚的朝圣。
2005年冬,北京友谊宾馆,我带着《抢占农村教育制高点》这篇从基层沃土中生长出的作品,闯入了“中国教育信息化论坛”。我深知,若非那些年在乡镇与师生们并肩的点滴,便不会有这叩开国家级论坛大门的底气。从那时起,我便笃信:真正的创新,根,必须深扎在泥土里。
此后的北京,更像是我专业成长的刻度尺:2012年,我从教育部领导手中接过论文大赛一等奖的证书;2016年,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之巅,我主持研发的“高效课堂+互联网”项目找到了理论的归宿与技术的翅膀;2018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举行的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高峰论坛,为我研发新生态教育电子成长档案找到了总评和技术的融合点。
2023年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之家”,我作为“十佳书香教育工作者”发言,当《新生态教育》的构想引起重视时,我再次确信——醉翁之意不在酒,最是书香能致远。
以前的七次进京,从“信息技术”到“互联网+”,再到今天的“AI教育”,我仿佛一个亲历者,同步行走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而这一次,格外不同。
这是我退休后,再次“自掏腰包”,主动奔赴一场与AI的约会。无关任务,不图虚名,只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彻底重塑教育生态的前夜,让自己浸染其中。我要去强化我的AI思维,深化我的“学思做为”闭环——在“为有所学”中保持求知动力,在“学有所思”中构建知识框架,在“思有所做”中验证理论假设,在“做有所为”中实现能力迁移。
这种高品质教育生活最终催化出自我导向型的学习驱动力,正是终身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图谱。
亲爱的e友们,无论是与我同龄的探索者,还是正当年的年轻一代,我想对你们说:向往北京吧,它不只是一座城,它是创新思想的策源地,是时代脉搏的共振腔。来这里,不是为了一纸虚荣,而是为了亲手触摸未来,为了在时代的巨浪中,为自己打造一副能御风前行的桨橹。
让我们都拥有:
轻松富足的生命质量,不困于物,不惑于心;
勇于挑战的生存能力,敢于踏入未知,善于破解难题;
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让每一个角色都饱满,每一段经历都发光。
北京,我又来了。这一次,我要亲身体验AI如何重塑教育,让科技的雷霆,融入教育的春雨,去滋养一片更广阔、更智慧的新生态。
我们,北京见!
您的网师e友:杨丰烈
202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