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东极岛》,心潮滚滚逐浪高
在惊涛骇浪中,一艘艘渔船劈波斩浪,一个个渔民挺身而出,勇救落水的英军战俘,这个强烈震撼的画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看过电影《东极岛》后,我的内心也涌起了波涛,可谓是“心潮逐浪高”了。
该片取材自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二战期间,中国舟山附近海域,一艘载满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被击沉,上千名英军战俘被日军封锁于船舱内。绝境之时,东极岛上的一群渔民毅然前来。他们凭借骨子里的善良、野性与血性,在惊涛骇浪中,为落难的战俘打开一条生路。东极岛,又称中街山列岛,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舟山群岛中部偏东,东至两兄弟屿接东海,南至黄大洋,西至岱巨洋,北至嵊山渔场,由28个岛屿及108块岛礁构成,其中庙子湖、青浜、东福山、黄兴为四个主要居民岛。影片热情讴歌了渔民们海上救援的壮举,歌颂了人性的光辉,揭露了日军的暴行。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中,东极岛渔民的人性的善良和日军的兽性丑恶呈现世人面前。影片中,成功地塑造出了为援救落水的英军战俘,东极岛的渔民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日军的炮火,迎着惊涛骇浪,将一个个落水的英军战俘救到了船上。看到这种场面,一种撼动心灵的感觉油然而生。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该船途经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面对努力求生的战俘,日军不但见死不救,还开枪射杀。这片海域属于当时的定海县东极乡,当地渔民划着小船,先后救起384名英俘,书写了一段历史佳话。正如电影台词所说,“海上有难,必救”,这是当地流传下来的祖训,是渔民的传统。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人血脉里的善良与担当,诠释了跨越国界和种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影片中,在海岛上生活的渔民们,淳朴善良,与世无争,与之相比,更反映出了日寇的惨无人道,穷凶极恶。尤其是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阿赑和阿荡等人,在粗犷彪悍的外表下,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岛上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突然被日本强盗所打破,渔民们平静祥和的生活被一下子被打破,陷入一个万劫不复的灾难之中,只有奋起反抗,无有它途可走。
在影片中,艺术地刻画了淳朴善良的渔民们,阿赑、阿荡、阿花等人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他们嫉恶如仇,义薄云天,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最终在正义和善良的强大力量支撑下,他们团结一心,浴血杀敌,营救落水的英军战俘,他们淳朴的话语道出了内心世界“他们是帮助我们打日本强盗的”。影片中最为震撼的就是这一段,从一忍再忍到奋起反抗,浓缩了睡狮猛醒的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渔民们惨死在日寇刀下到吴老大被杀,再到教书先生被焚烧而死,从阿花在祠堂前的铿锵誓言,再到阿赑怒杀日寇,把一个屡遭欺辱的民族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敢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好地展示了渔民们心路历程和变化的过程。还有那个一直爱说“逃兵也是兵”的教书先生,也从胆小懦弱转到奋起抗争,展现了一种不屈抗争的精神的力量,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使观众们看到了一个民族被唤醒的强大的力量在迸发出来,这种力量自始至终凝聚在电影画面里,久久地震撼着观众们的心灵。
为生存而战,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这不仅体现在影片中,就是在银幕外的当今世界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十年过去了,历史的烽烟早已散尽,但在东极岛周围大海上发生的百船救人的撼动心灵的故事。却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