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和平,观看电影心潮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秋之夜,明月高悬,银辉倾泻大地,大地万物仿佛罩上了一层静谧、幸福、吉祥的纱幕一般,但透过这层迷人的纱幕,我却分明看到了隐约闪现的一个个英雄身影。一只带血的和平鸽在天空上尽情翱翔,背景后面展现的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河画面,这是我看过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后的最大感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月,团圆月,古往今来,人们莫不以月喻人和家,常以中秋的那轮圆月来象征美满和圆满,而看过电影《浴血和平》后,深深地体会到正是无数志愿军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花好月圆。在影片中,李默尹一家三口在战火里拆了又聚、聚了又散,女儿找父亲、寻兄长,亲情比硝烟还浓,以小家的牺牲,换来了大家的和平和安宁;孙醒在中立区与美国士兵激烈对峙,不幸被对方冷枪击中,生命瞬间消逝;姚庆祥恪守国际公约未拔枪,却遭暗算。他们的死亡并非战争的终曲,而是和平的悲怆序章。还有华侨老兵赵安南,打了那么多仗,也会念叨“为国尽忠一百趟,也该回家尽孝了”;还有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还有张孝恒兄弟……他们的命连着家,家连着国,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深深地融入日月光华之中。和平的珍贵,需要用“牺牲的刻度”来丈量。沐浴在阳光下,徜徉在月光里,当我们举头望明月,低头赏鲜花时,我们记得祖国的那轮中秋明月的皎洁月光里曾融入多少血染战场的英雄们的无限渴望和梦想。
为了让千家万户的众多人家心中拥有一轮团圆而美满的圆月,无数志愿军英雄血洒战场,英勇献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向往。于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画面,在朝鲜战场的炮火连天中,在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烈厮杀中,一只带血的和平鸽终于飞向了血色黎明的天空。《志愿军:浴血和平》是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志愿军》三部曲的终章,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期间的“边打边谈”历史阶段。影片还原了上甘岭战役的坑道作战、金城战役的激烈交锋、铁道运输反“绞杀战”等重大事件,呈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牺牲与战略智慧。谈判桌上,中方代表团与美军展开5次中止、733次小会的较量,最终以747天的坚持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作为国庆档的献礼“重头戏”,应该说,这部影片完美地塑造了为了捍卫和平而英勇战斗的英雄群像,情节生动,人物丰满,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比较起电影《志愿军》系列的前两部,第三部无论在整体构思还是艺术塑造上,都更胜一筹,在层次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堪称电影里面的上乘之作。
影片围绕着朝鲜战场上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真实地反映了和平之路的漫长和曲折,反映了和平到来的过程艰辛和来之不易。尤其是影片对英雄黄继光的描述更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英雄舍身堵枪眼的前前后后,无不回荡着英雄主义的乐章,影片以真实再现和艺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再现激烈战斗场面,深深地撼动观众的心灵。当黄继光牺牲后,首长们在讲述他英勇牺牲后的那些细节更是感人,当时卫生员哭着为黄继光换衣服时,看到血肉模糊的遗体,烈士的衣服已经紧紧贴在肉上,很难揭下来。还有黄继光牺牲时,他的手还一直保持着扑枪眼的姿势,手臂高举,无法搬动下来,最后只能用温水浸泡才能完成,这些细节无一不震撼心扉,催人泪下。
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带血鸽子的画面,就是在反复深化和强调“浴血和平”的主题,为了达成和平,“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和平之路,他们的忠魂都化作了翩飞的鸽子,飞翔在阳光之下,飞翔在鲜花之上。八月十五月儿圆,浴血和平记心田。当我们举家团圆,其乐融融,观赏明月,品尝月饼之时,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和安宁是怎么得来的!让我们举杯邀明月时,心中永远铭记那些浴血和平的英雄。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