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一、您的职业幸福感如何?影响您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幸福感不过在一念之间。职业幸福感的高低,取决于对职业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越是强烈、越是高频,职业幸福感就越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职业幸福感处于高位状态。对于这个话题,我想谈两个基本的观点:第一,我觉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是一个职业问题,如果我们的视域始终囿于教师职业本身,可能我们永远体认不到职业幸福感。我个人以为,这是一个人生的问题、一个生命的问题,职业幸福感是对职业生命意义的终极体认和关怀。就教师的专业成长看,说真的,我们其实并不缺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修养甚至专业精神,但为什么我们依然找不到职业幸福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少生命的学问、生命的修养、生命的教育。牟宗三先生在《关于生命的学问》一文中指出:“人们只知研究外在的对象为学问,并不认生命处亦有学问。人只知以科学言词、科学程序所得的外延真理为真理,而不知生命处的内容真理为真理。所以生命处无学问、无真理,只是盲爽发狂之冲动而已。心思愈只注意外在的对象,零零碎碎的外在材料,自家生命就愈四分五裂,盲爽发狂,而陷于漆黑一团之境。”我以为,职业幸福感不能外求,越外求离真实的幸福反而会越远。职业幸福感只能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求,它不能告诉、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它只能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滋生起来、膨胀起来、氤氲起来。幸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幸福感却因了人的职业境界的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的职业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那刻清净、灵动的心。因此,我们在将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投向外在于生命的专业的同时,更应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去观照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灵乃至自己的整个生命。第二,我觉得当我们真正具备了关于生命的学问和生命的修养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从职业过程中体认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是的,我们说,一方面教师职业充满劳绩,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教师职业同样充满诗意。有了生命的境界,我们完全能够诗意的栖居在教育大地上。同样是上课,缺乏生命修养的教师,为上课而上课,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学生的回答,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契合。教师是活在下一刻的,是活在等待之中的,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种种意义和价值全部让位给了结果,老师在苦苦等待中,变得紧张、烦恼、焦躁、甚至痛苦,幸福被等待无情地遮蔽了。而具有生命学问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他是上课,但他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他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
所以,“彻底敞开、全然进入、活在当下、享受过程、率性而为、高峰体验”等等关于生命的学问和修养,是我们进入职业幸福感的必由之路。因此,无论是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还是从体认职业幸福感的角度,我以为我们都需要“生命的学问”。
二、您的职业压力如何?您是如何理解职业压力的?
答:从某种角度说,我的高位职业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消解了我对职业压力的感受。不是没有压力,也不是压力不大,而是无暇顾及压力的存在,更无心放大、夸张压力对我的影响。
《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痛苦为阴,则幸福为阳;压力为阴,则动力为阳。有职业就有压力,这是自然之道。这样想来,压力自然就减轻了几分。对幸福,要敏感;对压力,要钝感。一个人的钝感力,可以有效抗压。压力带来的紧张与焦虑,只要适度、只要能够悦纳,对于克服和超越人的精神惰性和安逸,是有大补益的。居危思危,往往是被逼无奈;居安思危,就是人为的制造压力,这是生命发展的一种自觉。压力与动力,往往相反相成。压力一旦转化,往往产生更大、更为持久的动力。动力一旦失去方向和价值皈依,往往成为某种压力。压力说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
因此,减压和增压,也不过是一念之间。这一念,则是生命境界的全息体现。一个人,只有超越了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进入生命境界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闲望天外云卷云舒。
三、您认为您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成功最核心的改革是什么?为什么?
答:最成功的不好说,留待历史和后人去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最核心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第一,在教育领域,倡导并实践“新成功教育”的思想和信念;第二,在教学领域,倡导并实践“诗意语文”的思想和信念。
先说“新成功教育”。新成功教育以“为每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为办学宗旨,这一宗旨集中体现在“一心三最”上。所谓“一心”,就是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和塑造每位学生的“成功心态”,这是一种“坚信自己、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良好心态,“立心”是对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养本位的超越,是“存在本位”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创新,成为新成功教育的终极关怀和价值皈依;“三最”即“最近发展区、最佳发展区和最好的自己”,我们主张教育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才能的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的最佳发展区,并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潜能,逐步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项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师生精神生命的深处,正在逐步地影响和改变着师生、学校、社区的精神面貌和心灵状态。再说“诗意语文”。对语文教学的追求,一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正是在审美的层面上,我倡导并孜孜矻矻地追寻着理想的语文教学,我把这样的语文教学命名为“诗意语文”。诗意语文同样是“存在本位”在学科教学领域的体现和创新,她以实现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和价值皈依。她建构了一系列语文教学“艺术化”的规则和策略,对于日趋浓烈的功利化、效率化、应试化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自觉的反叛和抵挡。在当代中国语文界独树一帜、独辟蹊径,成为某种影响广泛、风格鲜明的教学流派。
无论是“新成功教育”还是“诗意语文”,都试图在师生灵魂的层面探寻教育的真义和真谛。这种探寻是艰苦而漫长的,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因为,教育需要这样一种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情怀。
四、您认为,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成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答:记得白岩松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我想,一个特级教师的成功,不能只是以他专业发展的成功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从根本上说,这种成功只能以、必须以做人的成功为最主要的标志。因此,人格的成功乃是特级教师成功的主要标志。人格的成功,具体展开说,即为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特级教师通过立德,在成就自身的德性和修养的同时,也同时践行着“以身立教、不教而教”的教育真理;通过立功,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担当高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帮助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立言,在不断总结自身的育人经验、传递育人智慧、探寻育人规律的同时,也在不断捍卫自身的言说权利和尊严、发现生命成长的痛苦和幸福、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
无论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是对人格的某种确证。我相信,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了!
五、您在工作过程中,什么时候或什么事情会让您有成功和喜悦的感觉?
答:泛泛而论,只要是学生获得发展、教师在自己的帮助下获得发展以及自身获得发展,都让我有成功和喜悦的感觉。
但这种泛泛而论,并不真诚,也不深切,我想,应该在成功和喜悦之前加上一个程度副词——“特别”,什么事会让我特别有成功和喜悦的感觉呢?一位久转不化的后进生,在我即将丧失对他最后的教育希望时,我幡然醒悟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于是,我再次点燃热情、重拾希望,那位后进生的身上终于出现了一丝进步的曙光。在我幡然醒悟、在终于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会特别喜悦。一位青年教师,在我手把手的帮助和指导下,对于教育信念、对于课程理解、对于教学艺术的尺度把握,同感和共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他也在我的期待和帮扶中跨越了一道又一道关卡,终于在全国赛课中夺得一等奖的第一名。我敢说,那一刻,最喜悦、最幸福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一次公开课的教学中,一位学生的意外表现让整堂课的氛围陡然下降,我焦虑,甚至有些愤怒,但却束手无策、无力回天。课后,我一直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也因此不得不逼迫自己血淋淋、赤裸裸地解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寻求着破解之道。思之思之,思之不得;思之思之,又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在高度紧张、高度思虑无所得,决定彻底放弃的那一瞬间,教育灵感突然光顾,破解之道豁然开朗。那种喜悦如过电一般席卷我的全身,真是妙不可言!类似这样的事情还不少,它们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它们往往需要自己以更大的心力和智慧考量自己并最终超越自己。
我发现,正是一次又一次偶然的、不经意的自我超越,让我体验到了特别的成功和喜悦,而那,正是产生职业幸福感的源头活水。
六、您在工作过程中,什么时候或什么事情会让您有失望和沮丧的感觉?
答:工作中我很少有失望和沮丧的时候,偶尔会有愤怒和无奈,对那些违背教育规律、以摧残学生的身心发展、童年幸福为代价的某些活动、比赛、统考等,迫于诸多现实条件和因素,只能冷眼面对,心里既感愤怒、又颇无奈。在我看来,失望和沮丧是一种意志薄弱的表现,工作中,我不是没有失败和遗憾,譬如课上砸了,譬如自己信奉的教学思想竟然不被理解甚至还遭到无端的批评、攻击和谩骂,譬如某项改革举措让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却被家长误解,讥为沽名钓誉、形式主义等。但这些事情不会让我失望和沮丧,相反,只要教育良知告诉我,这条路是对的,哪怕前面布满荆棘、充满陷阱,我也决不妥协、决不放弃,我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相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样一个过程,既无失望之感,亦无沮丧之痛。它让我在直面挫折、突围困境中获得新感悟、新成长。也许,痛并快乐着,是对这种心境的最佳描述。
七、就目前您的现状而言,您最需要外界(教育行政机关、教育科研机构、校长或教师培训机构、高校、教育媒体等)给您怎样的帮助?
答:我对外界的帮助素来不抱太大的指望,我相信能拯救和成就自己的,最终只能是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自觉、自度乃是根本之道、究竟智慧。因此,我不会刻意去寻求外界的帮助,诸如:理论提升、品牌包装、形象策划等。相反,我信奉范文澜先生的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做学问,注定寂寞、注定孤独,但这份寂寞与孤独是常人所无法体认也无法理解的,而这,恰恰也是我的幸福所在。
八、您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是什么?
答:安安静静读书,认认真真教书,自自在在写书。不刻意成名成家,顺其自然、一切随缘。在读书、教书和写书中,感悟生命、确证自我,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大地上。从某种角度看,放逐、架空了生命发展的专业发展,只能是缘木求鱼、隔靴搔痒。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融入了自身生命发展的专业发展,才是职业成长的不二法门。这既是职业的解放,也是人自身的解放。
九、在您的成长历程中,哪几本教育或管理理论著作对您启迪作用最大?你各受到什么启迪?(限三本)
答:第一部是《论语》。《论语》既非教育论著,也非管理论著,但显然,《论语》完全超越了学科乃至科学的边界,正如孔子自己所言“君子不器”。在我看来,《论语》是教育的圣经、管理的佛典。在孔子那里,我们能感受真正的教育情怀,一种基于现世功利(“礼、乐、射、御、书、数”的所谓“六艺”)又超越现世功利(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直指人的内心世界的诗意教育。《论语》既是一部伟大的教育学著作,也是一部卓越的管理学著作,《论语》揭示的是人性的奥秘和人性的修炼。在我看来,所有真正的教育学、管理学著作,都是对人性的认识、解读和修炼。第二部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一部教育实践宝典,其中闪耀着永恒的教育之光,又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几乎所有的大问题、大困惑、大迷茫,在这部书中都有深刻、精到而充满诗意的阐述。这部书打动我的,不仅在于苏氏依据自身丰富的教育思考和实践所开列的一系列教育策略清单,而是文字背后一种自觉的悲悯情怀、一种对教育信念的朝圣般的追寻、一种教育人生的确证。我觉得,苏氏的教育就是苏氏的人生。一个老师,能做到苏氏这样的份上,那才是一种大幸福、大解放。第三部是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这部书是从2005年之后进入我的阅读视野的,进而深入到我的语文世界,成为引领我的诗意语文不断攀升的最重要的理性力量源泉。这部书是在我的语文教育理想出现迷茫和彷徨的时候出现的,仿佛天意、仿佛命中注定,此书要成为我的某种精神寄托。孙绍振先生说:“此书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轫以来罕见的力著。”方智范先生说:“此书大胆突破了语文教育理论既有观念、方法以及思维模式的拘限,铸就此一追求语文教育学现代品格的扛鼎之作。”王荣生先生说:“此书在理论勇气、分析功力,在勇气和功力的相互映照、相互支撑上,堪称语文教育研究的楷模。”而我只想说,此书就是我诗意语文理想的高山流水。
十、在您的成长历程中,哪几位教育家对您影响最大?各受到哪些影响?(限三人)
答:第一位是孔子。《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教育故事:这一天,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在一起讨论问题。孔子说:“何不谈谈你们的志向啊!”子路说:“三年之内我要让一个大国富民强兵!”孔子微笑。冉有说:“三年之内我要让一个小国民富足、兴礼乐!”公西华说:“我愿不断学习,将来做一个主持宗庙祭祀、与别国交往时的小司仪。”到了曾点,他放慢了弹琴声,站起来说:“我和他们三个人不一样呀!”孔子鼓励说:“那有什么关系,各人谈各人的呀!”曾点说:“暮春三月,已经换上了春装,邀上五六个年龄大一些的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河里游游泳,在舞雩台上乘乘凉,唱着歌回家。”听完曾点的话,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志向和曾点一样!这种志向看起来无伟抱宏愿,亦无对未来的缜密筹划,但正是在这份闲适、恬淡、自然、真诚中,生活的内在价值呈现出来,教育的真意显现出来。诗意语文、诗意教育乃至诗意人生的源头,原来就在孔子那里。非常遥远,又近在咫尺。在我心中,孔子是一位多么可爱、多么亲切的老师啊!第二位是苏霍姆林斯基。苏氏的教育多了一份现代品格,在苏氏的教育思想中,既有形上的教育哲学的关怀,更有形下的教育实践学的奉献。他是一位近乎完美的真正的教育家,这是因为,第一,他的一生自始至终与教育连在一起,他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他是校长、他是教导主任、他是跨学科的老师,他几乎扮演了学校教育中的所有教师角色,因为,他知道,只有在教育一线这片沃土上,他的生命才能充满激情和创造,他是如此心甘情愿、如此全神贯注地投入在一线的教育中。第二,他的教育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的教育。他以在教育中的投入和创造来实现他的人生理想,确证人生的全部幸福和最高尊严。他是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第三,他的一生有着打量艰苦、真诚而富有原创意义的教育发现和教育主张,他是一位教育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教育实践家、教育艺术家,他的教育哲学是行动的哲学,他的教育思想有着坚实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技术的支撑。很少有教育家能够让人如此崇敬、如此感佩!
(来源:华师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