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詹大年/ 澳大利亚旅行琐记(旅澳日记6)

    12月1号,我去了澳大利亚,主要是做教育考察。这是我第一次去南半球旅行,突然从冬天穿越到了夏天。

  • “礼赞卢氏颂巨变”征文展播(082)| 魏丽:我的家乡——中华腮帮子

    我的家乡,豫西崤函古道南侧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的崤函古道就是中华咽喉所在,所以我们县就是“中华腮帮子”,哈哈。崤函古道是指在古代洛阳与长安之间的两京官道中,洛阳至潼关段被称为崤函古道。西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到今新安县东,出汉函谷关到洛阳,全长约200公里。

  • 詹大年/去澳洲这所世界名校看看(旅澳日记5)

    这所创办于1909年的公立大学目前有在校学生约5.5万人,其中研究生2万余人。本科生主要是澳大利亚人,研究生多数是中国人。这所大学在21个领域达到或者超过国际一流水平,其中7个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和临床医学、应用生物学、工程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化学、物理学)。

  • 卢氏文苑 | 杨金娥:花开花落 生死永恒

    母亲病逝的那年五月,小院儿里的葡萄架上结满了淡绿的花穗,两盆绣球刚刚绽开了头茬硕大而艳红的花朵,母亲遗像两边则摆放着两束定制的鲜白菊。半月后,白菊有了颓意,父亲默不作声地从街上买回了两盆开得正旺的八仙替换了白菊。

  • 詹大年/澳洲慢条斯理,五花八门甚至“乱七八糟”……

    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约为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为2690万。每平方千米为3.45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尤其是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澳大利亚的国民超过52%的有宗教信仰。地广人稀的国情及国民的宗教信仰让这个国度多元,包容。

  • 研討丨“傳承+革新”助推天水生態文化旅遊發展

    自2024年起,“天水麻辣燙”的迅速流行顯著提升了該地區的遊客流量,不僅為當地經濟帶來了積極影響,也使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公眾的廣泛關注。9月10日至1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省天水市進行了考察調研。在天水,習總書記參觀了包括伏羲廟、麥積山南山花牛蘋果基地以及麥積山石窟在內的多個地點,深入瞭解了當地在文化遺產保護和特色現代山地果業發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 視點丨安得廣廈千萬間:澳門房屋政策的反思

    當年我為了謀生,選擇了學習會計,靠做會計來照顧了我的家庭生計。在這個過程中,我從房地產會計工作逐漸進入了房地產中介行業,再進入房地產發展商角色近半個世紀。

  • 詹大年/我在悉尼大学兜了一下风(旅澳日记1)

    悉尼大学成立于1850年,是大洋洲和南半球的第一所大学,是大英帝国最早成立的公立大学之一,是整个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学术殿堂和全球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被誉为“世界最美大学”之一、“澳大利亚第一校”、“南半球的牛津”等。

  • 視點丨培鑄群才備請纓:對澳門高等教育的思考

    澳門的「一基地一中心一平台」,正可以為人才提供落腳處。當前,澳門高等教育的缺失,主要是本地大學與企業,只著重於與世界旅遊有關的事務,並沒有一個宏觀上的明確指引。與此同時,回歸二十五周年以來,澳門依然是在以博彩業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而澳門的大型會展與活動也大多很零碎,並沒有一個重點的、核心的發展方向。

  • 【筑梦高新】守教育初心 怀热爱前行——灵宝市高新学校小学部优秀教育叙事展

    11月27日,灵宝市高新学校小学部组织开展了优秀教育叙事展活动。此项活动,汇聚了高新教师们最真实、最感人的教育历程,是经验的宝藏,是智慧的盛宴。在活动中,大家倾心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恰似繁星汇聚,熠熠生辉,照亮了老师们前行的育人之路。

  • 創作丨蓮開歸處——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

    1999年冬夜,夜色如墨,岸邊的浪聲輕拍沙灘,似在訴說著一段跨世紀的相守。伴著《七子之歌》低回的旋律,這聲呢喃宛若風之輕語,帶著遊子的惆悵與歸鄉的期盼,徘徊在歲月深處。澳門,這座漂泊四百餘年的小城,帶著深藏於時間長河中的思念,終於重回故土。如一朵承載著無數折疊記憶與未竟鄉愁的蓮花,在南海之濱緩緩綻開。

  • 創作丨澳門的彩色夏天

    關於澳門的夏天,我的記憶是彩色的——木棉花、瓷街牌、石仔路、海風和我,都被溫暖的愛意包裹著。沿著十月初五馬路在海邊散步,一幕一幕的風景閃過,像是在播放悠長的宮崎駿動畫片,小女孩在哈爾的移動城堡外肆意地奔跑,懶洋洋的陽光下吹出一串泡泡,流光溢彩,淺戳一只,我陶醉在斑斕的夏。

  • “礼赞卢氏颂巨变”征文展播(076)| 赵正午:只有河知道

    夜深人静时,我听到窗外的洛河在窃窃私语。洛河的根在秦岭。她从主峰草链岭一片石海中流出,一路携亲唤友笑着闹着,在崇山峻岭中不住脚地一路向东。洛河离了秦地逐渐丰腴慵懒,她舒展开去把卢氏县域一分为二,南山、北山分踞两岸脉脉守望。

  • 創作丨醫者仁心──我與澳門的醫療故事(節錄)

    我在澳門出生和成長,對這個地方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直到1995年中學畢業之後,我才離開澳門求學。澳門一大特點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感情是非常之真摯和純樸的。外界對澳門的始終沒有什麼認識。以前澳門人寫信到國外,澳門地址旁都會寫「via Hong Kong」, 即「香港旁邊」的字眼。我們其實沒有一個很強的主體意識。

  • 創作丨我眼中的澳門──一位土生葡人的「回歸」見證

    我是一名土生葡人,1951年在澳門出生。曾就讀二龍喉魯彌士主教幼稚園,小學則是塔石廣場對面、舊愛都酒店旁的何東中葡男子小學(即現何東中葡小學)後又就讀崗頂的伯多祿商業學校的夜校。此校校舍後來搬去南灣,就是今天仍在的澳門葡文學校。

  • 創作丨文化姻緣

    放眼望去,東方有令人沉醉的美食與景色;西方也有各種多彩多姿的文化習俗與技藝。若把東西文化融合而混為一談,也許會令人有爭議,畢竟兩者都各有自己的特色。而守護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純正血統」乃人之常情。

  • 創作丨黑雲壓孤城:抗戰時期澳門社會經濟的變遷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局勢混亂,東南地區各省市先後淪陷,澳門中立雖受國際法規範保障,但事實上卻受到日軍的處處牽制,常受到日軍打壓,澳門政府為保中立,只能向日軍壓力屈服,實施較為彈性的中立。而澳門因多次遭日軍封鎖,導致嚴重饑荒。

  • 創作丨小城調色盤

    2019年夏天,我從海外畢業來珠海小半年,在一家教育機構做前台,利用閑置時間投遞簡歷,期待能儘快找著一份有趣的工作。進澳門面試時,從未想過我會在這座小城待上一年。

  • 創作丨新馬路的歷史與未來:世紀眼鏡的經營故事

    誕生於十九世紀末的新馬路,又稱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當時澳葡政府,為改善城市環境,決定開闢新街道,以連接內港與南灣地區。地理上位於澳門核心地區的新馬路,吸引了飲食、金融和零售業等行業的商家,紛紛在此設店。新馬路迅速成為了澳門最繁華的商業街。

  • “礼赞卢氏颂巨变”征文展播(067)| 姚良:山庄主人记

    豫西的深秋,天渐渐高远起来,早晚有些清凉,楼下散步得穿一薄外衫,晌午的阳光又映得人有些暖意,内心舒适而不至于汗湿衣背。远处,中条山蜿蜒可见,层峦叠翠,如一幅境界深远的水墨画,躺卧在黄河岸边。左手边是公铁黄河特大桥,自平陆横跨黄河而来,时不时见高铁飞驰而过,实为壮观可人;右手边是周公岛,被丰茂的植物覆盖,迎祥阁矗立于绿丛之上,显得格外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