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反思(李幼美)

作者:李幼美 来源:xsk 点击:6847

前几日有幸参加全国小语“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听课回来我在反思自己,自己距大师有多远?大师毕竟是大师。我们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课堂……有所追求,有所行动,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和应该做的。

思考:

一、究竟该怎样教语文?我的观点是:坚定不移地从个人实际出发,教“我”的语文。听到的这些课,无论是幽默而文蕴厚重的孙双金老师,还是善于发现诗意语文的王菘舟老师,他们无不在个性化地理解语文,教语文。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来源于将大量的积累与自己的个性融为一体,将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融为一体,举手投足充满大家风范。这不是能简单模仿得来的,也绝非是提供给我们一种模仿姿态,而是无形中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在每一个语文教师手中,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它需要执教者带着自己的理解,以坚持不懈的钻研态度去完成,唯有这样才会产生对语文教学的真正认识。

二、我们为什么而教?美国教师说: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教授也认为:教学,应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求知状态,而并非只关注教师本身,关注教材。

是啊,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说去做,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鼓励其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说“我发现……,从孩子的话语中分析其情感与思维的核心,发现其学习的障碍,帮助其找到方法,使其享受智慧的乐趣。而我们有时候会不知不觉这么做:在学生的话说到一半时打断他,在学生仍然高举小手时看看表,而后进行下一教学环节,在学生不厌其烦地追问下否定其提问的价值……我们在倾听吗?我们在教学吗?我们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吗?

三、如何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虽然特级教师上得美轮美奂,但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路来上这堂课呢?你无论怎么向王老师学、于老师学,你终究学不来,因为,你不是他们。于是,我就要想,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路?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我看到了如此精彩的课堂,那怎么让我的课堂也变得精彩些!

希望:

一、反思,从“第一时间”开始

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教师教十年书未必能成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则必成名师无疑。”这位专家的话当然有激励成分在内而未可全信,但也不无道理。

听课回来的一个星期,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坚持问问自己:“今天我做了些什么,在今天课堂上我的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如何?我的课堂驾驭效果如何?什么做得不好,可以怎么改进,什么地方做得特别好,赶快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宝贵的经验。想想明天该做什么?明天的课我是否已经精心准备了吗?”每天晚上给自己1—2个小时的时间,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发现自己在第二天课堂上特别顺心、舒畅。

我想作为一线的教师,不但要反思,会反思,而且“急”着反思,从课后的“第一时间”开始反思。因为“磨课”千遍也不厌倦,“课”无止境啊!大家一起努力吧,我也希望能坚持下去吧。

二、学中悟、学中做、学中思

特级毕竟是特级,有时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观看,我们的课堂只有40分钟,怎么样提高40分钟的效率,让学生在这40分钟里真正受益呢?我觉得除了有

时沐浴一下专家的引领,更重要的是同伴的互助。我要从我身边优秀的教师学习,这就叫同伴互助,来共同提高。教学的实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集思广益才能揭示教学研究的真谛。互相讨论声、争论,相互切磋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教师不要独学而无友”,不然我们就会孤陋寡闻。去听同事的课,听同事最朴实的课,哪怕是一节作业指导课……

其实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平时有机会何不去听听音乐课,音乐老师会煽情, 数学课,数学课那简洁、清晰的线条……语文教师本应该就是个杂家,不是吗?在这些课中,我们也会受益非浅的。

三、直射我们的课堂——挖掘教材的空白点来超越文本

在听课中,除了特级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外,还有那些东渡二小的孩子们,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读,感动了我,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成,我想我们也这样去指导我们的孩子看看,“如果你能再读得响亮些,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稍微再重一些,如果你的语速再慢一些,你来试试,效果是不是不一样了!……”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还有一点也是尤为重要,那就是背诵,学语文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上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背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持之以恒这样去做,学生会受益的。

我们的语文教材留有许多的空白点,我们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努力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思维定格”的孩子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一些浅见,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领悟名师的教学魅力 

 

前几日有幸参加全国小语“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亲眼目睹了特级们的真我风采,亲身感受了特级们课堂教学的灵动与智慧——支玉恒的诙谐大气、于永正的精致风趣,孙双金机智,王崧舟浑厚,都是一般人学不来的。教学新锐也自有他们自身独特的风格。他们不是在纯粹地上课,而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石去触摸、敲击孩子的心,泛起圈圈涟漪,就连听课的我们都仿佛置身其中,深深共鸣,更别说孩子们了。感叹之余觉得可以用3个字概括我的心情:憾、难、慰:

憾——遗憾我自己的眼睛没有拍照功能,无法将那些精彩纷呈的画面无一遗漏的拍摄下来给大家看;遗憾我的耳朵没有录音功能,没能把名师们的字字珠玑,学生的妙语连珠,激荡人心的乐曲,深情似海的歌声录下来播放给大家听。

难——两天的侧耳倾听,两天的奋笔狂记,让我只用几十分钟的时间概括与浓缩,这是怎样的高难?浓缩的都是精华,可是大师们展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足够精华了,让我如何再进一步提纯?

慰——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领导让我有机会参加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不仅听了他们的课,更值得欣慰的是看到真的人,欣赏到他们的现场风采。

每一个都是国内语文界响当当的人物。名师如于永正、支玉恒、王崧舟、孙双金等,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挥洒自如。其精深的文化底蕴、精妙的教学设计、精当的语言点拨、精确的课堂把握,让同学们沉醉其中,让老师们连呼过瘾。 他们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

本次观摩给我印象最深刻有四个方面:传统的坚守,诗意的语文,张扬的个性,深邃的思考。

(一)传统的坚守

在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各种流派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种教学新手段,各种教学新模式,眼花缭乱,但本次大会仍凸显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坚守。例如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

1、 支玉恒提出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

问:有什么要求?请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说。(3个1、2、3)

用先分后总的方法来说。(1、2、3,共 3个)

看似简单,实为经典。不仅仅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生活中的交流也常常用到。听得明白,分得清楚,才能做得到位。

2、王崧舟当堂小练笔: “母亲”这个词至少用上三个。学生很容易引到模仿文中的语言格式。

3、读的指导:这是这次“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最突出的训练重点,每一节课都充分体现。

举两例:

支玉恒——没有讲太多,教师的示范性体现到位。学生在一遍遍的看、听、读中提升,于平淡处体现经典训练。

王崧舟——教师与学生分读。学生读重点分析理解指导过的四段话,教师读其余部分。这样安排意义很多:重点部分学生已经很熟悉,反复揣摩练读已经能充分表达感情;而其余部分学生还把握不准,教师融入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的读出,也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将文本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对传统的坚守,确保了语文学科工具性。

(二)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老师曾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的泪花。正想干涸的的荒野需要甘霖,冰冻的雪原需要暖流,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这种感动是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

我平时听课都记个简单的教学流程,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可是王老师的这节课我却用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老师的话,学生的话。听课笔记成了课堂实录。王老师紧抓课文中重点句段让学生通过“读——悟——解——再读——再悟”的方法,将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情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入,课堂上的高潮一个接一个。王老师丰富的语言,富有磁性而充满激情的话语,他的一个手势,他的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无一不在抒发着文中的情感。他俨然一位技艺高超的乐队指挥,全体学生成了他的乐队,给观众献上了一场感人至深精彩之极的演出。整个课堂,整个会场都沉浸在深厚的慈母情中……敬佩之余,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深挖教材,反复阅读,只有具备强烈的语文意识,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上达到这种高度。

(三)张扬的个性

聆听孙双金老师的课,睿智、灵动、潇洒。他精挑细选的思乡组诗,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思乡、思国的情境之中,他的课堂语言简练、直白,将学生思乡、思国的的情感激荡的淋漓尽致,师生在课堂上一遍遍地真情咏唱《月之故乡》,将《思乡组诗》的情感教学升华到极至。

(四)深邃的思考

这次活动所提供的,不仅是 “百花齐放”,更搭建了“百家争鸣”的平台,是高水平高层次的讲台,是充满智慧充满创新精神的舞台。

尽情品味了“教育盛宴”,感慨良多,归结一句话: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积淀,语文教师要有诗意的语言,语文教师要有激情的姿态,语文教师要有不竭的动力,语文教师要语文意识,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造。名师们积累的经验是丰富多彩的,名师的教学魅力也是深邃无穷的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可以效法,甚至也可以模仿,但绝不可失去自我。一定要经名师的经验和指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教出精彩。


 

更新:2008-12-04 05:40:5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