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师”,思绪万千
11月29日和30日,有幸参加了在厦门六中至善大礼堂举行的参加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观摩研讨大会,感觉收获颇大。对于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掀起一场“革命”,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的紧迫感,对于往后课堂教学所可以走的路……头脑中思绪万千,在孙双金老师的《月之故乡》这首旋律优美的歌声中孙老师对着我们一次次说着“再见”,而我脑海中所有的“冲击波”汇聚成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大师”所执教的课堂中,当老师对着孩子们说“下课”的时候,每个孩子脸上的表情,反映出来的神态都是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似乎不相信,感觉这堂课过得特别快,孩子们都不想就这样和老师告别呢?看着下午台上孩子们一个个翻着笔记本请孙老师签名留作纪念的样子,还有早上、昨天孩子们一个个和老师握手说再见的样子,觉得怎么和平常自己上课时每到下课时的情形差那么多呢?作为一个听众,在听了这些课之后,我感觉,每堂课上的学生,真是“幸运儿”,因为我认为这每一堂课在他们各自的生命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有可能因此而改变他们的一生,改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对往后所要走的路有更深的思索与认识。
这一场“大地震”对我的教学理念的震荡是非常之大,感觉现在自己有好些东西要写下来,许多想法似乎还不够成熟,但感觉上每一条都那么重要,稍放松就会一闪而过,要抓住它不太容易,只好慢慢地把自己不太成熟的感觉一条条地记下来,请各位看客不妨一读,最好能提提意见,千万别客气。
首先,让我折服的是每位执教的老师教学基本功都非常之高,每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语速不缓不急,咬字非常清楚,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而且有一种神奇的安全感。每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非常精彩,“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你将来准是个出色的童话作家”“你真勇敢”“你真了不起,拥有一双语文的眼睛”……还有他们的知识十分渊博,语文素养好得让人觉得自己真的该再好好学习学习多看些书多学点东西,不然怎么能上讲台?各位“大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极强,教学机智运用巧妙,处理问题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打心眼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于每个孩子出现的问题都能耐心地一次次纠正,师生间虽说是第一次合作,但非常愉快,因为孩子们奇妙可爱的回答总会引来台下听课老师的一阵阵笑声,天真可爱的孩子,令人佩服的“名师”,感觉好极了!
再来看看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成一派,精彩纷呈。
支玉恒老师课,真“实在”!老师未采用任何的电教设备,一支粉笔一张嘴,用了两堂课,对六年级的孩子上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下课时,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背诵这篇课文,也能有感情地读课文,最重要的是还能让孩子们从身边生活中找到一个个像“海燕”那样的人,可以说,不经意间,支玉恒老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对孩子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扎实到位,对孩子的教育不着痕迹,实在是“高”!课堂伊始,支老师让孩子用同样的句式和他问好,引来台下阵阵笑声,然后老师请孩子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在读之前要求学生先总后分的方法回答,在学生不会的情况下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是先分后总地说,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真好!随着课的结束,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支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真让人佩服!还有,“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读”“学习阅读最基本的方法——读”“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解决的问题——读好”“学语文最重要基本的方法——读”接下来学生读不出“苍茫”的感觉,支老师示范,教学生“声音不响不太满不太亮,用上鼻音用气读”学生能学不会吗?再来是细细地指导怎么读出海燕像“闪电”,还有怎么背诵每一节,读的时候怎么注意几个相同的词语及几个不同的词语等等,把学生所遇到的每个困难都化解了,对于学生用得不恰当的词语“争强好斗”的海燕,他直言是贬义词,孩子思考之后换成“坚强”的海燕……设计最妙的地方便是让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读写海燕的第一、二、三节,另一组读海鸥,海鸭,企鹅,从写海燕的第一节开始先读,然后是海鸥,然后是海燕的第二节,然后是海鸭,接着是海燕的第三节,接着是企鹅,最后是两组合起来读最后的海燕描写,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感觉太明显了!最后对于“象征”的体会也揭示得清楚透彻,所以孩子们能找到他认为可以形容成为“海燕”的人——不畏困难的人,勇于认错的人,四川地震中求援人员、医护人员、奥运健儿、教师、詹天佑等等,学生们不但读懂了课文描写海燕,象征革命志士,还能用它来形容生活中的好多人……两堂课下来,学生的读背基本功得到了训练,更为难得的是离孩子们生活那么遥远的课文,孩子们不但读懂了,还把握住了课文的“魂”,感觉老师教得好轻松,只是让他们不停地读,好好地读,在该讲的时候介绍背景,然后最后的升华是本堂课的高潮,下课了,再来回味,觉得支老师教得“直接”,学生的收获真大,这八十分钟是高效的八十分钟!如果这么教,那么孩子们在课堂就能掌握课文的内容,回家不用花时间背诵课文,多好!不过这样的课,适合教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只要稍加点播,孩子收益非浅。
何捷老师的作文课,真“有趣”!在短短一堂课里,何捷老师教学生学会如何用心倾听。从课的开始何老师自我介绍让学生同时记下来,在何老师开始介绍前先教给方法——只记关键词。然后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介绍何老师,这回有点难度,孩子们还是学会了用第二、第三人称来复述一段话,真不简单。接下来讨论了观察可以用哪些方法,接下来从响亮的声音说到细小美妙的声音,最后是心有灵犀(拍数字电报),这堂课提供给学生可以写作的素材真的是太多太多,这样有趣的作文课,孩子们怎么能不爱上呢?这样子写出来的作文,是孩子们爱写,想写,有内容可写的作文,这样训练下来的学生,对生活具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力,他们一定会具有一双“语文”的眼睛的!
王崧舟老师的课,“巧设计”让学生体会“慈母情深”!王老师抓住本课的三个重点句段,把课堂教学和拍电影合二为一,先用“广角镜头”让学生体会母亲工作的环境“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再用“慢镜头”让学生细细品味母亲起身的四个“立刻”,四个连贯动作,最后用“特写镜头”让学生品悟母亲“塞”钱给我的动机,每一部分的朗读指导王老师都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慢慢地读出了文章的“味”。整堂课多次让学生读课题,还有去掉“深”读课题,再加上“深”来读,这一减一加可是让学生联想众多。王老师的语文素养真高,他对课文中许多细节的体味比别人深许多,在他的引领之下,学生对于母爱的感受自然到位,所以最后的小练笔写出想对母亲说的话中,学生们自然是能够写出对母亲的感激,写出自己的后悔还有往后的回报母爱等等,这样也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听完此课,感觉自己备课时一定要细细地品,有时间还得各个方面多看些多学些,用电影镜头的方法来教学,还真是首次听说首次看到,效果可真好!
吕云萍老师的《父亲和鸟》,“亲切”。几年前在同安第一实小听过吕老师的课,印象最深的是她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非常到位,不会因为要急于完成课前自己预设的教案而放过对学生课堂中朗读出现的问题,让我十分佩服。吕老师个子不高,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在一堂课中多次低下身,让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近些,更近些,她没有一点儿架子,她引导学生从父亲“爱鸟”到“最爱鸟”再到从课文中找句子证明,最后师生一同体会父亲的“快活”与“难过”,还让学生对文中的父亲说说话,设计也十分巧妙,课件制作精美可欣赏性强,孩子们看小鸟的时候,那小脸上的笑容真好!课堂中有个细节我十分感动。有个孩子回答问题不完整,吕老师在他身旁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提醒他,直到孩子把这句话说完整为止还让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他,因为他已经有进步了,相信往后他还会说得更好!觉得这样亲切的和学生零距离的老师,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有声有色”,而且评议学生作文简洁深得学生“喜欢”。于老师在课前先是说天气冷,孩子们已经在外面等,谢谢孩子们,还让学生如果要“方便”就自己从后面去,真体贴,在课后一再地谢谢上课班级的班主任老师,感觉像他这样的大师,还能如此注意到别人,真难得。觉得于老师的为人为师真是我学习的典范!于老师这堂课抓住“声”与“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素材,让学生可选择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他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写,还让学生多次读、改作文,最后是让学生分题材来说自己的题目,由学生选择最想听的习作让孩子自己读自己的作品,于老师已经是六七十岁高龄了,可在读习作的时候他半蹲着身子给学生拿话筒,真累可他却坚持下来了,真令人佩服,也正因为这样,课到最后,孩子们还是特别“喜欢”于老师!其实,正是于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他们爱写的内容让学生动笔写作,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当然欢迎!
孙双金老师的《思乡组诗》,“动人”,!孙老师不仅课上得好,诗朗诵得好,歌唱得更好!本以为,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思乡”是个难以打开思路的话题,可课一开始孙老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老家在哪儿,家里都有谁,想不想老家,一下子就扣住了学生们的心。再往下的古诗解读自然就能“感同身受”了。在他的指导之下,抓住了每首诗的“题眼”来解诗,学生读得好,说得好,听来真美!下课了,孩子们还停留在诗境中不肯回来,真不简单!第二课进孙老师选取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余光中的《乡愁》这两首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来和学生们一同解读,两堂课用一首旋律优美的《月之故乡》来串联,妙!因为自古以来,月一直是思乡之人的情感寄托,孙老师这堂课,回味无穷!
其实,这只是我对于这几堂课的回味,还有许多精深的地方我水平不高,还不能参透,但这样的学习,真值!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往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然真的是“愧为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