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作者:符建红 来源:XSK 点击:7281


         周六,和上一个周六一样,班上有几个学生照例请假下午离校,心里当时自是不乐,潜意识里认为学生就该是规规矩矩的在教室里面学习,不要老是请假,这个说要回家吃绿橙,那个说回家看腿伤,又有说到海口机场送姐姐,还有四个女生到外面买药等等。心里不由的烦躁。当班主任就怕遇到这样的事情。用某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处于“情绪化的烦躁”之中。很怕自己回到以前那个焦急的状态中。
       晚上看了紫微老师的《为“问题班主任”把脉》一文,虽不得正解,但也反省了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像清华大学范庆桦教授说的那样:“你可以不喜欢学生,那是你个人感情的事;但你必须爱他们,这是职业要求。从这个角度,我们不爱学生,就是没有遵守职业道德。”?固然范教授说的有道理,但教师这个职业毕竟商业性质的服务行业,知识分子的清高以及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畸形使得并没有多少教师能够做到安之若素。更重要的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多的问题不是学科教学的专业性的问题,而是心理学的学养程度。光靠大学里面的那两门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是远远不够的,人一上百,五颜六色,要求全部教师有较强的心理成熟能力和心理疏导水平是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的合力才能形成的。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这些用语不要光当作教师节的标签来使用。
       在日本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待老师都是毕恭毕敬。韩国和日本人都相信一个观念:没有教师就没有好人才,没有好人才就没有好国家。韩国许多大学校园里,学生与教授同行,要靠后一段距离,因为学生不能踩教授的身影;教授到学生自习室,学生要全体起立敬礼。在韩国教师节里学生会自发组织起来庆祝教师的节日,学生自费布置节日会场,向老师赠送礼物,并向老师行跪拜之礼。在日本学生见到自己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是要鞠躬的,教授先生长先生短的问候语要时刻挂在嘴边。这些仪式和举止也是深入了韩国日本学生的内心,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准则。
       更重要的是韩日吸纳了西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想。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在教育中引进了美国式的自由主义,之后日本的教育一直强调平等:一是受教育权的平等,就是说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另一层含义是受教育者的平等,学生在学习中是一个自由个体,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韩国师生的平等表现在联欢和交流时无长幼尊卑之分,师生关系亲密无间,没有等级差别。教师请学生喝酒甚至抽烟也被认为是平常事,在韩国师生聚会时,学生不必给老师敬酒,除非老师指名你敬酒,而只有老师给学生倒酒。
       当今中国社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尊师,君不见2008年10月份重庆渝北区教师罢课要待遇,在渝北区,教师年收入最高为1.5万元左右,最低只有6000多元(月收入只有500多元),同资历、同级别的公务员工资总收入几乎达到了教师的3倍左右。渝北区教委领导公开讲话时表示: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吃的就应该是草,挤出来的就应该是奶”;大多数教师来自农村,找个工作不容易,目前的待遇已经不错了,为要求增资而失去了工作不合算;“教师们羡慕公务员,有本事就去考,没本事别闹”。没有得到社会平等对待的教师,又怎样去教导学生什么是平等?
       当今中国社会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传统师生关系的思想仍然束缚着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传统思想文化的熏染下,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交往过程中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及师道尊严的观念等决定了师生关系的基本特性。这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体系中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是“道”的代表、“礼”的化身,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唯师命是从,不可以对教师的言行有任何不恭和异议。学校的教育主要管理者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管、教学生,强调服从、强调同一。许多学生表现出来的亦步亦趋、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思维态势,正是这种有距离、有代沟的师生关系严重地摧残了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潜能,以至师生关系存在隔膜,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
       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和社会体系紧密关联的。我不想把所有的问题都和体制联系到一起,但正如我们党的先驱所说的,“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李鸿章李中堂大人。李鸿章曾经说他自己是一个裱糊匠,大清国好比是一间茅草房,有些小风小雨就会有破洞,他就来修修补补,但如果遇到大风暴,屋子塌了,他也就无能为力了。 最后大清国的屋子在洋人的炮口下还是塌了,裱糊匠还成了替罪羊。现在一线的教师就是那只替罪羊。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样的行为是应该被称赞还是该被可怜呢?
       如果我就是那一只替罪羊的话,那么既然走上了这一条路,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用刘索拉的话来说就是“你别无选择”。如果说“疑是”是现实,而证伪求真就是宿命与归途。“余独好修以为常.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更新:2008-11-30 06:35:5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