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好人的成本

作者:山东省寿光市大家洼镇太平小学 王秀芹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3日第4版 点击:2462

     真正的好人是不会算计成本的,他们率性自然,本真浑朴,用不着斤斤计较

      父亲去世不久,有亲朋故旧到我家玩,闲谈之间话语自然就多了起来。有人说,他有一天到集市上去,正巧碰到了老熟人,他们聊起来。他对那个熟人提到我父亲刚去世的时候,那人惊诧地说,死了个好人!

  沉浸在悲痛中的母亲一听这话,于悲哀中略微感到了一些安慰,并说:“有人还说咱好就不错了。”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个人能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亲戚和朋友还惦记他,还给他一个“好人”的评价,这已经足够了。赞誉是三月的风,暖人心怀;诋毁是腊月的冰,叫人心寒。可见,声誉对一个人来说该有多么重要。

  好的名誉犹如阳光,无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都是无愧于心的,而坏的名声,无论何时,都像背着一口黑锅,让人抬不起头来。区区一个百姓,纵使再无德无行也不致于遗臭万年,但要留下一个好人的名声,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一个好人,同样也是一个好的公民,不仅遵纪守法,还要在道德上做处世为人的模范。茫茫人海,大千世界,做一个良民也许并不难,难就难在被周围的人一致称为好人。这个好人是大伙给的口碑,不是自封的。“众口铄金”是不争的现实,一个人做一件坏事能立刻把自己毁灭,但要成为好人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一个人可能容易做到一辈子不违法、不犯罪,对周围没有任何危害,甚至不给别人添任何麻烦,但这样的人未必就是一个好人,因为好人做起来是有成本的,不是呆在一边说说风凉话就了事的。这个成本就是敢于从道义出发,敢于凭良心说话,诚信至上,公而忘私,必要时还得做到舍己救人、奋不顾身。当然,助人为乐应当是贯穿一生的不变准则。

  群众大多是善良的,但光有善良的心肠也不一定就是个好人。好人不是观察别人,不是善于表示同情得来的。好人必须注重“做”。一个一辈子小心眼的人永远成不了好人,好人需要花费成本。所以说,我们常见到的好人往往是那些能赞美别人并对别人的言行給予公正、准确的批评和肯定的人,但少有仅会赞美和肯定别人或被他人的美德感动而只做老好人的人。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大多数人是不愿意为了一个大家都夸奖的好人而放弃个人的利益,并使自己成为好人而去下功夫的。一般人心里对是非很明白,但就是不肯去做,尽管对好人的赞誉是那么让人神往,却因过多考虑个人的利益而阻碍了他们真正登上成就好人的高台阶。

  假如说“人都是自私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那么,好人就没有自私的心理吗?不是的。我不想把我父亲那样的人夸得天花乱坠,也不想否认现实中有血有肉的人真实内心有着自私的一面,只是说,好人在涉及到公私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仍然做到以公为重,他们把自私放在了被人看不到的心底,给自己一个类似紧箍咒式的约束。这就像是一个人心理上有着阴暗面一样,只要不是有损他人的利益和尊严,任其存在又何妨?努力克己做个好人的实践,不是见财眼开的那种人敢参与的,他根本做不了好人。

  凡夫俗子,身陷名利之中,往往只顾个人之私,而不顾好人的名分。权衡利弊得失,最终舍义取利,又怎么能做个好人呢?只缘一般人以为造就好人的付出成本太高,以致让人交口称赞的好人在生活中鲜有,这里姑且不提有人做了一回好事就被人说成是傻子的贬损。

  可以看出,在做人方面,古仁人采取的“中庸之道”饶有用场,那就是:人这一辈子不被别人说闲话就满足了;得过且过,要做好人实在是不太情愿。那就只能平庸,留不下好名声,也没有坏名声,恰似风过无痕。

  毋庸讳言,真正的好人是不会算计成本的,他们率性自然,本真浑朴,用不着斤斤计较。谁要在成本上算计,那就永远做不成好人,遑论流芳百世。

 

   

更新:2008-11-28 04:38:1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