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愿为我“结草”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传统美德。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书琴老师和她的学生之间,有一段感人的“结草”故事。而黄老师讲述这个故事,旨在启发青年教师应该学会培育一种真情的师生关系。
2007年6月27日,我校刚刚高考完毕的重点班的鲁冰蕊同学送给我一件小礼物,并附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记得,大家都放学走了,我坐第一排,您看着过道里的书包带相互缠在一起,笑了,自言自语地说想到了‘结草’,师恩盛大,我愿与您结草,祝您全家幸福,身体健康!”
“结草”的故事,最早与学生见面是讲授李密的《陈情表》时,文中的原话是这样的:“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为了理解这句话,我给同学们讲了关于“结草”的故事:结草是古代“报恩”的传说。讲的是一个士大夫将其父亲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为父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我抓住学习文本的契机,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传统美德。华南师大附中有一个“感恩之心教育”,口号是“心存感激,知恩图报”,这八个字的威力是很大的,有了感恩之心,成功会来得快来得大!
已经参加高考的鲁冰蕊信中提到了“结草”,让我很欣慰,我们的感恩教育正在起着作用,以她为代表的同学们,会用他们的感恩之心,回报老师,进而回报社会!
感恩,报恩,说的是一个“恩”字,“恩”从何来?从顺序上说,应该是先有恩而后才谈得上感恩、报恩!作为教师的我们,先要有恩于学生,这个“施恩”的范围应该是很大的,比如,态度、知识、眼神、行动、话语——我想选取“话语”这个点来谈谈。
有些词语,我自己认为好像主要是为老师制造的,比如“苦口婆心”、“谆谆教导”。我也有过深切的体会,与学生面对面地聊天,力量是巨大的,能够聊出成绩,聊出人才,聊出感情,聊出学生的感谢,这里面就有了施恩与感恩的关系了!
以鲁冰蕊为代表的这届学生还在高一时,由于运气好,任教班级(两个班中有一个普通班)的语文成绩很不错。可是好景不长,高二分班后,前几次的考试几乎次次年级倒数第一。那就重新开始吧!接着我就在这个班一点点规范,不断鼓励他们,这个过程中我用的全是“嘴上功夫”,真是“扶着学走路,教着学说话”。
可喜的是“扶着学走路”——他们的语文之路越走越稳了;“教着学说话”——他们的中国话越说越好了,成绩上来了,并且很稳定!
刘畅同学高考语文获得137分的好成绩,她就是在放学后我与同学谈话时,轻轻把一杯热茶递到我手中的那位;程汐125分,她就是放学后我们正谈话碰巧家长来接她,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深情地说了一句“感谢老师”的那位;林珂122分,这是在语文分数有了大幅度上升,家长迅速打来电话表达由衷的感激,接到高考分数第一个想到给老师报喜感谢老师的那位!
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高分里边有一颗滚烫的感恩之心!
基于以上故事,我有了一点儿小心得:
关于感恩——学生有“感恩之心”的确重要,但要使学生有恩可感,首先要施恩,施恩的方式很多,与学生谈心聊天可能是比较好的一种!
关于谈话——谈话,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作用是多方面的,特别突出的是能顶直孩子们的精神支柱!
与学生谈话,也许要注意这样几点(举高三年级学生为例)
一、时间
(一)整体时间
高三上学期,谈话对象主要是优秀生和弱差生,分析他们的优势和劣势,优和劣的原因。
高三下学期,全面和个别相结合,最好有全面的两轮谈话,这个时候的他们,最需要鼓励、肯定和指出方向。
(二)每轮的时间
时间不能拉得太长,控制在上次考试后的一周左右。距离考试近,从思想方面说,学生心情急切,急需解决问题;从知识方面说,问题在学生脑海里还很清晰,解决也就及时些。如果拉得太长,下次考试又要开始了,学生就没有时间去调整,谈话也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三)每个同学的时间
与每个同学的交谈时间不能太短。太短,一是学生会觉得你是在应付,走过场,没有诚意;二是谈不到什么东西,不广不深,浮在面上。我把每个人的时间安排在一刻钟以上。我通常一周要谈完两个班,这会很辛苦,如果从下午5点放学算起,每天要谈两个多小时,要谈到7点多钟。辛苦是辛苦,看到学生高兴了,学生进步了,心中也就不苦了。
二、姿势
不能站着谈,要坐着谈!我和学生是一人一凳,促膝谈心,这样的姿势的好处:一是学生感到亲切,感到温暖,不说话也许就有鼓励在了;二是方便,说鼓励,谈信心,析成绩,找原因,面对面交流很方便!
延伸思考
还是用学生的话来总结一下吧:“在学习中,有了您的指导,就有了方向;有了您的鞭策,就有了动力。我们要说的只有微不足道的‘谢谢’两字,而我们要做的,将是用成绩来建立丰碑,愿您欣慰的笑容与我们的进步同在!”
这叫什么?我说就叫“恩恩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