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一个十六年教龄的语文教师的反省

作者:梧桐雨 Z 来源:XSK 点击:3950

自古以来,在一般人的眼中,中学语文教师是什么形象?上课教认字读书,下课批改作业,是一种单调又乏味的职业,是一生只为生计的教书匠。许多学生,甚至是不少语文教师,也都把上课、听课看成是一种精神折磨。就在我们的国家里,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远远高于对自己民族语言的;学生们英语的测试成绩,远远高于自己本国语言的;学生们可以把大量英文单词、长篇英文课文、复杂的英文语法熟记于心,可是在中文写作时却错字连篇、病句不断、苍白空洞!作为教授本国语言的语文教师,怎能不深感悲哀、甚至是耻辱?!自2008年3月到广州华泰宾馆聆听了韩军等大师的现场教学观摩课之后,深感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也愧感此前自己工作中的无知之甚、文化底蕴之空白、对语文教学能力思考之浅薄!今天,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反省,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关于新语文教育  

广州一行之前,我真的没有认真、深刻的思考过早已“铺天盖地”掀起的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问题。我也与不少同事一样,以为所谓“新语文”,无非就是用一些创新的方法启迪学生思维,目的终究是为了使课堂热闹,使学生踊跃发言,使听课者觉得“有意思”、“不冷场”;似乎公开课比的就是老师表演的技巧、手法的新鲜?  

究竟什么是“新语文教育”,在评课中似乎早已被大家遗忘,甚至是从不曾记起。准确的“新语文教育”是这样阐述的: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回首自己从教16年的岁月里,何时有过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和使命的意识?何时有人曾告知、要求、指导我们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发展?!  

正因如此,所以我们的整体语文教学现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个人的语文教学也只能是瞎子摸黑般的跌跌撞撞、甚至是与“新语文教育”背道而驰。  

所以,实实在在的学好课改精神、切切实实的落实新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多么迫在眉睫的事情啊。  

   

二、 关于语文课堂的艺术  

课堂一直是展示教师个性的舞台。我也常常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我自以为我的课讲的挺精彩。因为,学生反应良好,课堂气氛活跃。但观摩了郑桂华、蔡明等大师的现场教学课后,我终于发现这些我以为的“良好” 、“活跃” ,仅仅是学生被我的热情感染而已,殊不知我让学生当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我的理论,被我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感悟。  

如何掌握语文课课堂的艺术,一直是包括我在内的同行们苦苦追寻的,但是不是也走进了一个误区?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良好”和“活跃”?且看 韩军 先生是如何阐述语文课的艺术的:  

它应该是以引导中小学生鉴赏汉语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素质为核心;它应当辅以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深沉婉转。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用音乐烘托出来;它应当有言语的交锋,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它应当有幽默、机智穿插,笑声中达情会意;它应当有朗诵,或男声、或女声、或齐诵、或抑扬、或急缓,把“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立体”的交响;它应当有书法,有图画,有线条,有色彩,传神写照。  

这样的语文课堂,何其之美!还会有学生不耐烦么?还会有听课者呵欠连天么?我也曾把音乐引入课堂,我也曾将文字变成美丽的图画,我也有诵读;但是我所或缺的正是最重要的“以引导中小学生鉴赏汉语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素质为核心”。这样必然使自己的教学过于随意化、表面化、间断化。  

   

三、 关于自我素质的提高   

多年来,我们常教导学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从没对自己说: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惯于严格要求学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纷纭复杂的事态面前,我们是那么孤陋寡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又总是固步自封。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恐怕更是茫然不知。  

按理语 文 老师应该爱读书、多读书,可是有几个老师真正通读四大名著?有几个老师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更有几个能自觉钻研相关的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也许我们的确是忙,一天到晚围着学生转,还有办公桌前堆成小山的作业,家里做不完的家务、理不清的家事……可是,这一切都是原谅自己、放纵自己的借口罢了。  

下面是我在网上收集到的“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读的书目”——  

1、报纸类。《报刊文摘》、《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以及当地的晨报、日报和晚报等。  

2、杂志类。《读书》、《读者》、《名人传记》、《纵横》、《炎黄春秋》等。  

3、小说类。除了老生常谈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外,还应读《尤利西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挪威的森林》、《围城》、《边城》、《废都》、《李鸿章》、《穆斯林的葬礼》等。  

4、散文类。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张爱玲、丰子恺、季羡林、汪曾祺等人的。   

5、典籍类。四书五经、二十五史、《老子》、《庄子》、《晏子春秋》、《古文观止》、《唐诗选》、《宋词选》、《元曲选》等等。   

6、传记类。《名人传》、《梵高传》、《居里夫人传》以及叶永烈、黄仁宇、李辉、孔庆茂和王蒙等人写的传记。   

7、青少类。杂志为《少年文艺》、《少男少女》、《花季雨季》等。小说为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杨红樱的《女生日记》、《男生日记》、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金今的《再造地狱之门》、郭敬明的《幻城》、罗琳的《哈利·波特》、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  

对照之下,真是羞愧难当!读书对于我已是很远的事情了,终年相伴案头的是各种教参,各种题集。身为人师,才疏学浅,误人子弟,实在汗颜。虽天天与语言打交道,可并不见得深爱语言;虽然在作文本或作文课上把学生的作文批的头头是道,可自己却常常述而不作,很少用笔把生活中的点滴思考记下来,把写作中的甘苦拿来与学生共享。假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努力按照上面的要求提升自己的素质,那么让语文课成为一门艺术的想法不久就可以实现了。  

四、 关于课本教材的处理  

每个学期,课本上的教材仅有28篇,其中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文章。若是按照平时学生自主阅读的速度,只要3个月的时间,阅读、理解、训练这28篇文章,一定没有问题!可是我们却常常花费整个学期来“肢解”、翻来覆去地“炒” !教师教得昏昏欲睡,学生听得不厌其烦,彼此浪费大量的时间,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怪事?一是因为教师没有思考、筛选的能力和勇气,以为凡是教材、教参的东西必须要讲全、讲清、讲透,“一丝不弃” 。二是因为教师的惰性使然:照参宣科,不费力气;没有备新课,拖多一课时;课上处理班主任事务,下节课再讲……如此种种,谁敢说自己从未做过?正是这样,造成今天语文教学的困境。  

怎样处理教材?大师们有着惊人相似的做法:每学期用2至3个月的时间把课本所有课文学完,余下的时间布置学生按要求自由阅读课外书目、按要求进行堂上演讲、按要求进行日记写作与互评互改等一系列教材以外的语文活动。如此坚持下来,语文的学习、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知识的积累和拓展同时也得以保证和实现。当然,这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探查力、准确的判断力、勇敢的挑战力,还有一点很无奈但又是很必须的,就是不能影响学生日后的升学率。  

孔夫子“吾日三省吾身”,使他自己成了一代宗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教育生活中的遗憾,总是不断反省,最终成为世界级的教育家。而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真应该重新深思,发现自己、反省自己、升华自己,使自己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人格。路之漫漫兮,任务之艰难;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更新:2008-11-19 04:28:5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