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师爱,在细微处

作者:丁鹉鸯 来源: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点击:6906

[内容摘要]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我认为师爱体现在教学的细微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首先,尊重学生,是师爱的一种美丽;激励学生,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分层教学,把爱洒向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师爱;细微

“5.12”这是一个悲痛的日子。这一次震撼人心的汶川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也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画面。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令全国人民动容。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

英雄教师谭千秋: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

在废墟中,教师的形象变得高大,他们是教师的骄傲,是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命再次践行了我们伟大的师魂----谱写出了一曲“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动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师爱,是我们师德的核心。因为他们爱学生,才会在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名字。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去爱学生呢?我认为师爱体现在教学的细微处,在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中。

一、尊重----师爱的一种美丽

俗话说:“仁者无敌”,其实质就是宽容善待别人,尊重别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而自尊心是人内心世界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是一个人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就有这种自尊的需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尊重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尊重他的人格与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我们知道,在任何班级中,学生总有好、中、差之分,有些教师对好学生则尊重、偏爱,对差生则嫌弃、厌恶。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这一敏感的角落,轻者,使这些学生越发失去自信,产生自卑,不求上进;重者,则会使这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造成师生间的矛盾。

尊重的内心是爱,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表现是好还是差。善待学生是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优秀的老师都积极主张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辱骂学生,而要善于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位当代的知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源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我也是这样做的。这学期刚接一个班,对每个同学都是陌生的,我一开始就对学生说:“在我的眼里,你们都是很优秀的,我不管你以前的表现怎样,我只希望看到你们的进步。”有一位学生性格很孤僻,他对老师有些敌意,一开学的时候,我跟他谈话,他的眼睛看往别处,我问他的任何话他都不作回答。我并没有批评他,后来,我通过跟其他同学的谈话,了解到他以前都是这样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经常打架。老师对他都是大发雷霆,可也无可奈何,根本没起任何作用。于是,我想,以老师的威严,严厉的批评是没有效果了。我就在课间经常叫他的名字,表示我在关心他,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叫他去做,有时家庭作业让他自己选择,找各种机会跟他亲近。他犯了错误也不批评他,而是多次找他谈话,让他自己慢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渐渐地,虽然他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可是,他有了明显的转变,我问他话会回答了,不会有事无事就找同学打架了。

现在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标准已经应运而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要学会运用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让学生通过自尊心的得到尊重和满足来产生认识并改正不足的动力。从而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成功”的目的。

尊重学生,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正在而且必将使我们的教育在新的世纪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丽----一种跨越百年的美丽、一种永恒的美丽!

二、激励----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不管我们怎样爱学生,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学习,不但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怎样做人,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服从于一个“期望X价值”理论,这个理论假定,人们倾注于某项工作的努力是产生于;(1)他们致力于这个工作时所期望的成功程度;(2)他们对所参与的工作本身或完成工作所带来的利益报酬的估价程度。这就是说,人们在估价工作结果之前是不会作出努力的,即使他们知道能够成功地完成这项工作;同时,即使这是个很有价值的工作,如果人们认为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成功的话,他们也不会作出努力。“期望X价值”的动机理论表明,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必须帮助学生评价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且使学生确信,只要作出适当的努力,他们就能获得成功。

比如,我刚接的班是六年级,一开学,我就发现每次上课都没人举手,经过动员,才有一两只小手孤零零地举了起来。有人说,高年级本来举手的人会变少的,我不这样认为。因此,我有空就跟他们说举手的意义:举手,说明你上课认真;举手,表示你在思考;举手,能证明你的学习能力。然后,我采取措施:我在墙上贴了一张表格,告诉他们,你把自己每节课举手的次数登记起来,凡是每节课举手三次以上,当天放学能免一样作业。这时,有同学提出,举手没被抽到算不算,我趁机又进行教育:“你举手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定要让老师抽到的。”又有同学提出,他如果答错了有没有关系。我又教育他们:“回答错了,也是思考的结果,我最喜欢会思考的同学。”通过教育,同学们都很开心。后来,我发现同学们举手很积极,上课听课也很认真。我又怕同学们单纯是为了减少作业才举手的。再过了几天,我试了试他们,他们就是举手了很多次,也没少作业,他们也还是能积极举手。我的期望有了很好的结果,我的激励也取得了成功。

三、分层教学----把爱洒向每位学生

我们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学习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教学中,有时很难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便于克制在小组讨论时基础差的同学总是有依赖于基础好的同学,同等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发表看法时,不会遭到基础好的同学的笑话,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大大增加。

2、分层授课:

备课时,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我会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不同的学习目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讲到可以丰富、拓展学生知识和兴趣的地方,特别是对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而言,他们总是渴望老师能更多的传授知识给他们,但是老师在授课时为了顾及全班同学,只能是稍加点拨,给基础好的学生建立一个框架或者牵一根导火线,让他们在稍后的练习中利用小组合作自行学习,老师再作辅导。

3、分层练习: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作业本的内容,但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创新性的练习,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比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对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让他们预习时就会背诵课文,而基础差的同学只要会读就行了。还有,课外小练笔的要求也不一样,基础好的同学让他们看课外书后写写读后感,而基础差的同学则要求他们用你学到的几个好词或好句写一段话。这样,每个同学都能在不太困难的情况下提高。

4、分层辅导:

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堂上,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破坏课堂纪律;基础稍微好点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基础差的学生,他们时常苦思瞑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我用课堂练习的时间辅导基础好的学生,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稍好的学生,以此类推,这样既可以巩固基础好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避免教师在个别辅导时因学生问题多而顾及不上的现象。

5、分层评价

基于学生层次不起的现象,要对学生进行相同程度的评价那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多半采用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老师给的要求就可以了。基础好的同学上课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才给予高度的评价;而基础差的同学只要能举手,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大加赞赏。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是在关注他,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爱的阳关洒向每位学生,也符合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让我们永远铭记地震中的英雄教师,学习他们的精神,让师爱永放光芒吧!

[参考文献]

1.陈爱苾.《师德与教师职业生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3.刘新华等.《世界教育艺术大观》.远方出版社

4.华国栋.《差异教学论》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5.维果茨基.《教学过程中儿童智力的发展》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社

6.黄锦娥.《新课程需要这样的教学评价》陕西教育

 

更新:2008-11-11 06:52:1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