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环节之一。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空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已无法适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构建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必须重视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造与创新,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有何弊端
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现状来看,现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课程结构上的失衡性。从设置上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普通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多年来,在结构比例上一直是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根据国内权威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普通教育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教育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学科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绝大多数比例,教育见习、实习4周至6周。教师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双专业性是其显著特征。过多地强调学术性,或者过多地强调师范性,格外突出教育专业课程的分量,都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目前教师教育课程呈现出结构上的失衡性,突出表现在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明显偏低,这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课程类型上的单一性。从课程的类型上分析,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三个组成部分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课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二是实践性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为主。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2.5%的教师在大学4年时间,既没有学到教师技能,又没有学会与学生沟通,并且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7.5%的教师认为在大学里掌握了备课的基本方法。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来看,目前师范院校课程类型过于单一。对师范生职业思想的确立、职业道德的提高和教师人格特质的形成起着重大影响的隐性课程、自主选修课程十分不够。
课程内容上的割裂性。目前,师范生人才培养基本上采取的是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模式,这种课程简单相加的做法客观上造成了课程内容上的割裂性。教育学科类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封闭,往往孤立分科,只重视各科内容的自身逻辑系统,而忽视不同学科内容间的横向有机联系,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概念生硬,在未来的教学中难以解决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
课程空间上的封闭性。从空间上讲,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在学校内、课堂上进行,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实践机会比较少,体现出较强的封闭性。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师范性不突出,教育理论与技能内容薄弱,忽视对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训练,偏重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师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使得师范生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不了解、不熟悉,直接影响其教育情感的培养、教育机智的形成和教育能力的提高。
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怎样构建
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其目标就是提高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选择性,加强综合课程、通识课程的建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在主动选择中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二是注重创新性,突出案例教学,聘请中小学的高水平教师到大学兼任教师;三是注重研究性,开展研究式教学;四是注重实践性,实践性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
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教育的价值取向
针对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上的失衡性,必须通过改革,使各类型的课程比例更加协调合理,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一是加大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比例,分解传统课程,把原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分解为现代教育学基础、德育与班级管理、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分解的课程能够引导学生从对一般原理的了解深入到专题研究,从对基本规律的了解深入到具体环节的操作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加大师范类课程的比例,要突破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老三门”格局,在内容上进行拓展,加大教师口语、教师书法、教育技术等技能课程的比重。二是大量开设选修课程,使师范生不仅获得教育理论知识,而且在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能习得技巧,锻炼能力,为实现专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加大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类课程建设力度,增加基础教育改革、教育评价、教育调研与实验、学习方法指导、竞赛辅导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延长实习、见习的时间,实行一学期或半年的顶岗实习。
扩宽课程类型,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
拓展课程类型,应着力把握三个原则:
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要在加强师范生理论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和比重,尤其要重视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做到提前启动,提前实施。应从大一开始,就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突出及时性和全程性。要把师范生的理论课程建设、实践实习等环节充分结合起来,整体研究,整体部署,整体推进,突出师范生培养的系统性。
坚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隐性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教师态度的形成、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确立更需要榜样的激励、环境的熏陶、活动的暗示和实践的体验。
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重。首先,要加大必修课程的教材建设,在突出专业性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大力引进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同时,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学校可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获取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学分要求和教学实践环节学分的同时,修取教育学专业规定的辅修课程后,方可获取教育学专业的辅修证书。
整合课程内容,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也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适应专业化需要的教师。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课程间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沟通课程之间的联系,强调文理交叉、文理交融、文史哲贯通,等等。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的内部整合,它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教育理论课程的整合。例如教育观念及教育史课程。另一个层面是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例如学习理论与学习指导。
强化实践环节,锻炼教育教学能力
改革教育实习。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践通常是在第三学期进行1周至2周的教育见习,第四学期进行4周至6周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课程占师范生所学课程的6%左右,比例是很低的。因此,必须对教育实践时间、形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在加强实习、见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可把实习期提前,还可以尝试建立师范生优质生源选拔、教师教育实习、服务创新基地教师教育试验区。实验区可以把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通过政策协调,结成三位一体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把目前的一次性实习变为多次性实习,把单一的实习讲课转变为以实习讲课、班级管理、学习指导、学生活动组织和学校管理为内容的全面的教育教学实习,使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在实践中更加了解基础教育,热爱基础教育。
创新教育实践。学校应该把具有教育实践价值的活动纳入教学计划。面向学生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即学生除修满学业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外,还应修满素质教育拓展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方可毕业,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立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和中学骨干教师制定教师用字、教育技能应用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班主任工作组织能力的训练和测试标准,并进行各单项的分级测试,规定师范生达到各单项标准方可毕业,实现对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的转变,达到真正提高教师技能的目的。
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需要我们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教师职业专业化对课程的客观要求,确立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建立起与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相协调、与教师专业化需要相适应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真正为实现培养优秀教师、未来教育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