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凭什么只选戴“杠”的?
学校成立了海模兴趣小组,我作为海模小组的辅导教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要从低年级中选出有“资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也许,这就是“科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吧。
午间,我拿了一艘非常酷的“遵义号”导弹驱逐舰的模型先来到了二年级某班的教室里。一进教室,孩子们就把我围个水泄不通。吸引他们的不是我的魅力,而是我手里的这个船模!我示意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谁坐得最神气我就选谁。听到这话,孩子都挺直了腰杆坐得非常神气,一双双小眼睛满怀希望地看着我。
我开始选海模小组成员,在每一组里依次选了几位男生和女生。
突然,角落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站了起来,对着我大声地说:“老师,你凭什么只选戴‘杠’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提问震住了!仔细观察我已精心挑选出的10位同学,竟然有8位同学胸口是佩戴班委标志的——也就是戴“杠”的。是啊,我凭什么只选戴“杠”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胸前佩戴了班委标志吗?为什么我能够选得如此心安理得?
戴上“杠”是上学的孩子心中的梦想。孩子普遍认为:有了“杠”表明自己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可以获得赞扬声;有了“杠”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它是头上闪耀的光环;有了“杠”可以在期末评选荣誉时优先得到考虑;有了“杠”甚至可以对伙伴指手画脚,只因为那“杠”就是“尚方宝剑”……
“杠”就是“免检标志”吗?无“杠”的同学就不行吗?我这样选人是不是太草率了?这些问题冲击着我的思想。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无“杠”的学生中也有瓦特、有牛顿、有爱迪生呢?
回想起去年带的毕业班,有些学生是戴了六年的“杠”,似乎那“杠”已成了“免换金牌”。大部分同学都是“无杠人士”,有些学生很想得到“杠”,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失望了六年。那么,戴“杠”是不是可以采取轮换制,给班上每一位同学以宝贵的锻炼机会呢?“杠杠”本身是不是也要制定佩戴制度和相关职责呢?看来,“杠杠”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二三”的问题,它让我想到很多很多。
我决定分批给孩子们讲授海模的知识,让每一个喜欢海模的孩子都有一个学习和制作海模的机会。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也许正是这位小男孩的话给了我如此深刻的启发吧。只有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心灵,也才能真正实践智慧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