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改革玉成我“狡兔”

作者:张垣 来源:江苏海门天补中学 点击:1268

 

  鸟有巢,鼠有穴,牛有圈,马有厩,鸭有棚,鸡有窝,狡兔还有三窟哩,作为现代人更应该有自己舒适的家。哪料想,曾经我也羡慕过有三窟的狡兔哩。

  30年前,已经成家立业的我,还没有一个让人踏实、属于自己的“窟”。记得1977年初,我从江苏北部的盐阜大地调到爱人所在的海门天补中学。当时,她还住在集体宿舍,总不能我来了,就把她的室友都赶走,因此,我只得与寄宿男生为伍。学校领导对我们双职工还挺关心,尽了最大的努力,终于腾出了一间平房,让我们踩着鹊桥,住进了一个属于我们双栖的窝。尽管是间只能搁两张铺的狭窄小屋,但我们还是满意的,岂知当时的单身教师三四个人还扎在一室呢。后来,我们接来了孩子,又有一个内侄来此借读,家里的空间只得向空中发展,摆上了架子床。假若有几个亲戚、朋友造访,晚上根本没有留客的一席之地。那时,我们朝思暮想,多么希望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窟”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的独苗儿已是中学生,三口子挤在一个“窟”里的日子挺憋屈。偶有老父来我家,谈起要在老房基上翻建新屋的事,内当家听了,同我商量,决意从羞涩之囊中掏出几个子儿支持盖房。于是,老宅上翻建了三间五架梁的瓦房,虽然它并不气派,但在当时的乡村,也不觉得落后。我们终于可骄傲地向世人宣告:

  没有窝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窟”。虽然我们平时不容易享受此“窟”的幸福,但父母却享受到。利用假期探亲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窟”中潇洒自在好些天呢!这种美滋滋的感觉只有我体会得最深刻。

  改革开放以后,江海大地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百姓新楼鳞次栉比,教育系统的安居工程也悄然启动。我们学校两度为教师盖了集资房,单位按政策补一点,自己掏一点。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不借一分债,也在1998年元旦搬进了三室一厅新居,它还带卫生间、双阳台和车库呢。看到房产证上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好激动呀!

  老家的耄耋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带着孩子,一起赶来庆贺我们的乔迁之喜。新居里,四代同堂,融融乐乐,彼此有说不完的沧桑、道不尽的快乐。父母看看这,摸摸那,感慨万千道:“这真是吃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环顾新营造的第二“窟”,想起那狭小斗室,真的,我们的心里比蜜甜。

  进入新世纪,儿子、媳妇携手到上海发展去了,这当然是开心的事情。然而过渡时期租房住,退休的老伴也随儿子下江南,三代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过日子,生活确实不是那么美气。更何况每月要掏千余元的租金,等于为别人加工资,为自己减工资,总不能老像这样寄人篱下吧,于是我们又白日做起了“美梦”——在上海筑一个自己的“窟”。好在我们的工资在不断地增加,儿子、媳妇的工资是我们几倍,手头都有那么几个子儿。2005年春天,购房蓝图在我们眼前展现,我们掏尽了腰包往上海送,儿子也把他们的积蓄拿出来,还贷了一部分款,终于告别了出租房,欣喜地搬进了装饰一新、120平方米的套间。与前两“窟”相比,此“窟”最新潮,三室两卫一个大客厅,特别是年轻人的设计和陈设让我们开了眼界。我们沾上了改革开放的光,竟然在东方大都市也“异想天开”到一个美丽的“窟”,这真是三把钥匙挂胸前——开心、开心、真开心!

  说来真有趣,我的小孙女恰巧是属兔的,我常常给这只“小兔儿”讲那过去的事情,话咱们老张家“狡兔三窟”的故事,语重心长地教导她:花好稻好比不上改革开放好,没有改革开放,“狡兔”怎能有“三窟”?我们怎能脚踏楼梯步步高?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9日第4版
 

更新:2008-11-10 04:26:5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