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宽容是教育的基石
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每人写一篇“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本书”的读后感,这让我想起了《魏书生文选》。十多年前我就拜读过当时风靡中国教育界的那套两卷本的《魏书生文选》,它使我在教育教学上有了一个转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魏书生是一位有着“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的教师,其作品被誉为“出神入化的教书育人艺术,民主科学的管理经验,新人耳目的思想观念,感人至深的道德文章”。《魏书生文选》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华丽的文字,作者寓道理于小故事中,从细微之处看恢宏,于平凡中见伟大,情真意切,令人心悦诚服。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展示了作者独具一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是什么让他如此成功?综观全书,使我感触的不仅是魏书生朴实无华的工作方法、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还有他理解和宽容一切的道德理念。
未干工作先讲条件,出不了成绩就怨天尤人。一位教师埋怨学生:“唉,你怎么得8分,你是怎么学的呀?”魏书生却认为:学生坐在咱的教室里,是咱的学生,你无法选择学生,可选择的应该是自己的施教方法。一次,魏书生带领学生爬山,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长有一颗松树,人们称为“可怜松”。他趁机教育学生说:“可怜松跟生在皇家园林里的树木相比,环境太艰苦了。如果可怜松因此就不扎根了,地球上倒不损失什么,而它却损失了百分之百。”这种触景生情、深入浅出的教育,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常人认为吃亏的事,魏书生却认为是占便宜;常人认为占便宜的,他却认为是吃亏。魏书生在教育改革方面是有突出贡献的,配有专车,可他出门开会或讲学,近处步行,稍远的就骑自行车。来回40里路,他认为骑自行车,出个小汗,白捡了锻炼身体的机会。在一般人看来,有车不坐那是掉身价,他却认为是占便宜。人的能力是工作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压出来的。有的年轻人推卸掉了领导让他当班主任的机会,自以为是占了便宜,实质是把机会推出去了,把自己变得没有能力。因为工作量不足,就会有大量的剩余时间没法消磨,便只好用闲思,或用忧伤,或用牢骚话,或用百无聊赖的心绪,或用自责懊恼的感情,或用玩扑克、打麻将等方式消耗剩余的时间,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自己低水平的工作。而抢事干的人呢?如同没有时间叹息的蜜蜂,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提高,忙于自我更新……可能他前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表现不会很出色,但随着实践机会的增加和学习的深入,他一定会具备驾轻就熟管理班级的能力,几年后便是一个能力强的班主任了。魏书生说:“人的能力、本事谁也抢不去;青年人多干事,抢事干,就能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得到真本事。”
一个人不可能生活、工作在一个处处都如意的环境中,如果我们天天为环境忧心,不仅于工作无助,对自身健康也不利。魏书生认为,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正是魏书生的这种处事理念让我倍受鼓舞,使我在教育的春夏秋冬中顺利地走过了一程又一程。
魏书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理解处境,宽容一切;多改变自己,不埋怨环境;多抢重担,不推卸责任。如果有魏书生这样的胸怀,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工作不能圆满完成呢?但愿魏书生这种理解和宽容处事的人生理念会传播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