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更是一种信仰——访师德教育专家陈爱苾
记者:9月3日,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台。师德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陈爱苾: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忠于教育,关爱学生,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剽窃他人知识成果等。广义的师德则是对教师的道德有全面的要求,要教师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责任,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师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应该是教师们的一种信仰。
记者:汶川地震中,绝大多数教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用爱与责任,展现了崇高的师德形象。这次新规范中增加的“保护学生安全”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您有何看法?
陈爱苾:增加“保护学生安全”这条应该是由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因为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自我控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的儿童和少年。我国2.2亿中小学生中,80%左右是初中及其以下学校学生。对于这么一个弱势群体,教师当然负有保护的道德责任。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交流范围的扩大,竞争的加剧,自然环境的恶化,未成年人面临的危险因素在增加,所以应当从职业道德方面对教师提出保护学生的要求。全世界皆如此,例如美国,不同的州对教师保护学生有不同的规定,日本也明确规定:“老师不能离开学生。”
记者: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有哪些不同?
陈爱苾: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有共同之处,教师职业也是社会的分工。但是由于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尤其是未成年人,作为育人者,他们承载着社会、家庭的信任和期望,其职业道德要求自然比其他职业更高更严。
师德作为教师个人行为规范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它不仅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而且还通过学生作用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人的中小学阶段是世界观、品质和性格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受成人和外界影响。所以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最高。
记者:在我们调查中,发现有些人认为如今教师的师德有下滑的现象,比如教师收红包、礼物等,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陈爱苾: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如果教师自身也没有多少尊严感和自豪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师德问题也就容易产生。虽然在教师群体中有些教师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整个群体还是让人可信赖的,不然在汶川地震中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教师事迹被人们所传颂了。
记者:在调查中,很多人认为热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您如何看待?
陈爱苾:热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永远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师德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很容易成为一个有敬业精神的老师。为了学生,他也会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了学生,他也会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技巧。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期待也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促使学生追求进步,并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可以说,一位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可能就是一位师德优秀的教师、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