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许三多”
一部《士兵突击》风靡全国,让我们认识了那个傻气、执著又缺心眼的许三多。正是由于傻气和执著,许三多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士兵。人们在敬佩许三多的同时,也常常为他的傻气忍俊不禁。回顾十多年的教书历程,发现我自己就是许三多。
一、像许三多一样的傻,让我坚守在了教师这一工作岗位上
199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山东海化集团。这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当时正是最辉煌的时候。一同分配来的同学有的去了秘书处,有的去了政工科。政治部工作人员问我愿去哪个单位,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校。结果,我一到学校就遭到了同事们的反对。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说;“小青年,你怎么那么死心眼,我都快退休了,工资还不如我那刚上班的儿子高,你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哪不好,百无一用是书生啊!”我没有听从同事七嘴八舌的劝告,毅然在学校呆了下来。由于学校的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工厂高,学校教师陆续调到了企业。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调离、高升,我一直没有动摇过,我想: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奋斗一生。
二、像许三多一样的执著,让我从事着我自己喜欢、别人看来只是副科的历史教学
学校缺历史教师,我就教了历史。由于是子弟学校且企业效益好,学生毕业不考高中而是考技校,他们不需要考历史,历史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科”,学生都不愿学。我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两年的时间里,我学习了魏书生等名家的课堂及学生管理,努力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印象。
校长找到我,说:“年轻人,历史是副科,要想出点成绩太难了。你善于学习,普通话说得好,上课给人的感觉很好,让你教一辈子历史可惜了,学校决定让你教语文。”这时,我已经喜欢上了历史,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想只要努力,在哪一行都能干出成就。我说服了校领导,继续钻研着我的历史课堂。
这一干就是十年。
三、像许三多一样的不抛弃、不放弃让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而立之年,课改的春风吹进了校园。我追随新课改的理念,开始了我的历史课堂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会知识,更懂得做人的道理……
或许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学生能力是提高了,但基础知识欠缺的问题也暴露了。一个学期下来,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历史成绩落在了其他班级的后面。我开始琢磨自主而又高效的课堂。这时,正赶上潍坊市的课堂改革,我上了一系列的公开课、示范课。课后,我认真听取专家、同行的意见,不断整改。就这样,我的课堂改革日臻成熟,先后取得了潍坊市优质课奖、潍坊市教学能手等称号,而我所教的学生成绩也稳居开发区第一名。
学校教科室的孙主任说:“我这一生走南闯北,走了也有十多个省市了,像你这样多才多艺,课上得好,教学成绩好的教师还真少见!”别人哪里知道,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我学会了唱歌、跳舞、打乒乓球、排球;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我备课到凌晨两三点;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我绞尽脑汁琢磨研究每一个学生,这一切都是我用百倍的付出和汗水得来的。
为了总结自己的教学,从2005年起,我开始了教学随笔的写作。开始,写出来的东西到处碰壁,但我没有灰心,坚持了下来。到今天,我已有十多篇文章在《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课程》、《中小学教学研究》等等十几家刊物发表。
同事说,看你的文字如同田野里吹来的风,能让人闻到泥土的气息。其实,我只是把我经历过的、思考过的东西以最原始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修饰,没有矫揉造作,是原生态的。我天生是笨拙的人,有了一点写作灵感,就赶紧记在本子或手机上,有的文章改改写写半年之久。有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想发表时,才发现同类的文章早让别人捷足先登了。我从没有后悔过,就如许三多说的:“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只要做的是有意义的事,又何必在意最终的结果呢!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滨海开发区滨海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