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别忘给自已一份童心
——尊重孩子的需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我是一位教了20多年的低段数学的“有经验”的老教师了,可我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况非常在意,常常拿出师道尊严的脸孔,让学生在课堂中安安静静地听讲,认认真真地练习,但学生掌握的效果常是不近人意,于是我又把这些现象归结于孩子的浮燥、懒惰、不爱学习、不用功,可有一次的课堂实况,让我彻底放弃了原有的思想。
片断一:
记得我上一节一年级的“9的乘法口诀”的校级公开课,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分析,按构思计划好教案,设计好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因此,我很有信心地踏进了课堂。课的开始,我笑容可掬地宜布了今天要上课的内容:“9的乘法口决”。我的语音刚落,全班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非凡。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我一下子傻眼了,这课怎么上下去?我立即绷紧了脸孔,非常严肃地看着学生,有的学生看到我的表情变化了,马上安静了下来。有的不知趣的,还在得意地叫,这时别的学生悄悄地劝说:“老师生气,赶紧停下来”。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了,可一股无奈,不知茫然的神情却爬上了孩子的脸,看着孩子无助的脸,我一阵心酸。老师啊,为什么课一定得按你的的思路地设计呢?为什么不关注孩子的需求呢?
片断二:
看到这种情形,我马上转问学生:“你们能熟练地背出“9的乘法口诀”吗?”孩子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但我也发现班上几个学习较吃力的孩子,他们的小手举得并不高,因此,我就让左欣同学起来背,结果他背时很不流畅,还有错的现象,我抓信住这个机会,提出一个大胆的问题:“你们谁有办法告诉左欣同学,“9的乘法口诀”怎么记又对又快?这个问题提出来后,全班顿时鸦雀无声,看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学生因为前面口诀的教学,顺便就背出了后面的9的口诀,并不是真正理解了口诀的意义。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学具来摆一个九、二个九等,学生用学具摆出了各种漂亮的图案,并都说出一个九、二个九的实际意义,明确了加法和乘法的联系,我便让学生在书上填出统计表,学生学得那么欢快,这时,我也不断鼓励孩子,再找出每句口决与整十数有什么关系?孩子又讨论起来,各说各的想法,这时宁虹同学惊喜地叫起来:“一个九比10差1,2个九比20差2”。孩子们,一个个得到启发,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已的发现,看着孩子一张张纯真的笑容,和他们为刚才的发现而欣喜若狂的神情时,我又一次被深深地打动,孩子,你们的学习需要才是老师真正要设计和考虑的
教学反思:
针对以上的两个片断实况案例,我才发现刻意地设计教案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设身处地为孩子想,多一份童心,关注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地使教学落到实处,让孩子学得轻松、愉快。
一、 关注尊重学生的需要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有时比学习数学更为重要。当孩子在课堂学习中,出现了教学意想不到的事例,不按老师原有的教学轨迹时,不要强扭学生顺应自已。常言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更何况学生有了知识的储备后,把学生当个傻瓜一样,呆头呆脑地学习,有何意义呢?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顺着孩子学习的思路出发,重新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使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 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教师温馨的话语,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鼓励,有了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创造出学习的激情。当然一年级的学生养成习惯不够好,课堂纪律较松散,但教师一副严肃的脸孔,会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敢说敢做的天性没有了,天真也失去了,更多的是学会察言观色。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学得如此不轻松,怎么学得好呢?孩子积极性没有了,只有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当然差了,师之过啊!
三、 放下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不要轻视小孩的学习能力,时代不同了,家庭条件不同了,父母的辅导,使学生在入学前都有很多知识储备,他们的的计算能力较强,100以内的加减法不在话下。乘法口决表也能背出。因此教师最大限度内让位给孩子,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互相讨论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一生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放飞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份自由呼吸的空间。
总之,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量,适当设计多种的方案,努力去体会孩子的心,多一份童心给自已,努力使自已的教学能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不能把自已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的心灵得到解放,这样的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