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一桶水”源何而来

作者:许晶 来源:市二小 点击:5854

 常听人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虽然这句话常拂过耳际,却从来没有引起过我的重视。但前不久,偶然又见到这句话,却勾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扪心自问,每天面对学生的我有“一桶水”吗?“一桶水”源何而来?带着这些思索,我努力地去寻找“水源”。终于在《听那花开》一书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是伍家岗实验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成果集,书中编入了大量的教学叙事和教学案例,而作者都是普通的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庆幸在我正处困惑的时候能看到这本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科研著作,它及时地给我补给了新找“水源”的动力。

“一桶水”源于阅读

书中有这样两篇文章:《阅读让人诗意的生存》《做快乐的读书人》,读罢,我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读书都是被动的,为了上课、为了写论文、为了应付考试,读书似乎总是和痛苦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而现在,我看到了读书的快乐。那是一种通过阅读而追求心灵自由、修身养性、获取人生见识的幸福体验。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理想人生的信念。书可以给予我们需要的这一切。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用工作繁忙、精力不足为借口去拒绝读书,我会让读书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一桶水”源于积累

荀子曾说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一桶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书中了解到伍家实小曾经开展一次倍受争议的“白纸备课”活动,面对一张白纸,有人欢喜有人忧。而我发现最后的获胜者一定是平时真正融身心于教学教研、有着深厚积淀的老师,唯有他们才能镇定自若、驾轻就熟、厚积薄发。

曾经听过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课堂上精彩纷呈。课后才得知为了上好这一课,他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该文作者史铁生所有的文章与书籍;曾经看过一位教学校长的一本学习笔记,上面记录的是她听过的所有课堂上的闪光点,甚至连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精彩话语都一字不落。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自己的学生太调皮、太木纳,可我们却不曾想过: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们又做过什么,为之付出了哪些努力呢?与他们相比,我真是自惭形秽,才明白自己的“一桶水”为何如此贫乏。

“一桶水”源于反思

教师往往被看作是有“学问”的人,学问学问,顾名思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而反思就是作学问的最有效途径。伍家实小和我们学校一样,定期要上交教学反思,这是雷打不动的规定。所不同的是,他们不但要交,而且要评等级。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负担,可值得敬佩的是,这些老师们能变压力为动力,在时时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有的把反思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有的把反思当成发泄内心情感的桥梁。其实细想,我们也能做到。只要我们做日常工作中的有心人,处处都能溅起思想的火花。若能持之以恒,相信就不会再有一提笔就感到词穷的尴尬了。

一位叫做谈永康的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教师提出了“每日三问”。一问:今天我的课堂学生喜欢了没有?二问:今天我读了没有?三问:今天我写了没有?虽然我知道做到这“每日三问”很困难,很痛苦,很费时。但我必须这样做,为了给学生“一滴水”,我必须将自己的“一桶水”装得满满的。感谢《听那花开》这本书,它让我找到了“一桶水”的源泉。

更新:2008-09-20 15:33:4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