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人们把教师歌颂为“红烛”,这是赞扬我们的奉献精神,但是红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直到毁灭。我们要做不断加油的明灯,不仅照亮了别人,也光辉了自己。怎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呢?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师工作的认识。教师不仅是一项职业,更重要的是一番事业。在我青年时代,最喜欢看的一个电影是前苏联的《乡村女教师》,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是二十世纪在世界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九岁起担任一个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逝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改革教育,潜心科学研究,写出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由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教育专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发展搭好了平台,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要做一名研究性的教师。促进教师成长的途径有:
自主实践 某小学在介绍“校本教研”中提到:“学校是教研中心,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研究者”。我是非常欣赏他们的经验的。我们每天到教室去上课,不仅是为了去完成教学进度,应当作为进行研究的自主实践。具有这种心态的教师,课前备课时一定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敏感地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后认真反思,积累研究素材,不断地改进教学。
同伴交流 在研究性的自主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有高质量的与同伴交流。可以与同伴研究教学中的某个具体问题,也可以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是带着袋子去,还是带着脑子去,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与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反思自己的想法,在思想碰撞中得到提高。也可以与同伴合作,搞一个研究性的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专家指引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开放型的,展开双臂,接纳、消化各种信息,我们欢迎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我们也欢迎有理论研究的专家指引。即使他们的报告与我们明天的上课没有关系,有些地方可能还听不太懂,不要抱排斥态度,“高射炮打蚊子,没用”。应该抱接纳的态度,静下心来,听进去。他们可能会使我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我们实际工作者也要跳出小圈子。有些地方可能没有专家当面指引的条件,但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报刊杂志、网站等。只要我们是一个有心人,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就能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