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的艺术魅力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好语言艺术,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此刻谈教师的语言艺术有些落伍,但是正如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而这条流淌不息的“知识之流”,不但不会过时,反而更有魅力,值得再三回味。
“激励之言”意在催人奋进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纵观一些名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确如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例如有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说到:“真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意的思考啊。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了不起!”“谁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说错了不要紧,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因为你们是最自信的人。”……一句句激励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再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常常这样激励学生——对回答得不对的学生说:“感谢你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对回答时不够流畅,声音小的学生,反复启发仍不理想的学生说:“理解他吧,他把自信藏在心里了。”对答错的学生说:“也表扬你,表扬你的勇气!”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其实面对学生,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也激励着每位学生健康活泼地走向成功。
“机智之言”妙在令人叫绝
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这也就是我们常要求的教师应具有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我们知道,在平常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
“幽默之言”趣在耐人寻味
英国学者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幽默能给学生带来欢笑、带来理解、带来信心;幽默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仅如此,幽默还可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老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给我印象较深的则是他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的“幽默之举”——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 。
“温情之言”美在感人心脾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的乘号,语言中充满情感,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真诚是人类情感中的真金,真情是教师语言最基本的特色。与学生对话交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不管是对优秀生的赞美,还是对后进生的批评,都需要我们付出真情。俗话说得好:春风化雨暖人心。教师的语言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温暖孩子们的心,使之感动,使之茁壮成长。有人说:“感动,是最好的教育!”用语言去感动学生应是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全方位的积极引导。这种引导,可以使学生得到深刻的启迪,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理解生活。斯霞老师为人和蔼可亲,细致耐心,有时即使有充分的理由去责难学生,也总是轻声细语,像个慈爱的母亲,苦口婆心地进行诱导。在她的影响下,凡经她教育的学生都十分讲究文明礼貌,没有粗野无礼的行为,甚至那些原来性格暴躁的学生,在斯霞老师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也开始自觉改变不良的性格。还记《四块糖》的故事吗?与其说是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惟美;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仁爱。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语言是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的语言艺术只有在不断地积累之间,在不断地锤炼之下,在不断地创造之中,才能活力常现、魅力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