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活 (图)
一张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师范”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活
朱长春当年的毕业证书(本文图片由纪增龙提供)
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在南方的发祥地之一,肇端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当时为南京师范学院),次年,学校培养的首届师范生毕业,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高等师范毕业生。当时,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主政该校。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中,这些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专家和资深教育者。今年9月,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组织部部长纪增龙向南京师大党委宣传部惠赠该届毕业生合影照片一张。照片已经发黄,但照片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依然清晰可见。记者按图索骥,在教师节前夕寻访了照片上的部分老教师。
追忆似水年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求学生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曾经青春如歌的1953届师范毕业生,现虽已白发苍苍,但谈起当年那段求学的青春岁月,依然记忆犹新。
鲁兆璋是1950年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音乐组的,院系调整后,他来到南京师范学院学习直至1953年毕业,然后留校任教。鲁兆璋教授笑着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自己读书时的一些趣事。那时候,南师大随园校区中大楼对面种着许多柿子树,1952年年轻的鲁兆璋刚来到南师大,正好赶上柿子成熟的时节。“记得是老师带着我们上树摘柿子,刚摘下来的柿子还是青色的。可大家兴致正高,哪里顾得了涩不涩,摘下来的青柿子一个个直接下了肚。柿子青涩的口感就像是那个时代的味道令人难忘。当年的师范教育和现在大不相同,我们都属于国家紧缺人才,提前一年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至各教育岗位。当时的上学时间短,所以我们更加珍惜。”谈起往事,鲁教授一脸陶醉。
而对于著名油画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徐明华先生来说,最令他难忘的是当年求学生活中的那股勤奋劲儿:“我们上学时,真的是很刻苦,不用老师督促,自己就拼命学。不用说,课后的时间都用在画画上,就是上课前的时间,也想办法挤出来利用。记得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整个学院只有一间石膏像绘画间,为了能多加利用,我和另一个同学经常使点子,比如偷偷把绘画间的窗户虚掩,而到上课前,就先行赶来,翻窗户进教室,先画上一个小时,然后再跟着老师一起上课。”这种从学生时代养成的勤奋伴随了徐老一生,现已76岁高龄的他虽退休在家,依然笔耕不辍。
1952年,已任小学教师的朱长春被保送到南京师范学院学习,一年后毕业留校,成为地名学的奠基者、著名地理学教授金祖孟先生的助教。朱老对教学有种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为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他经常把自己当成教学道具。“我当时的体态比较胖,讲授日照变迁时,就利用自身当教具---把自己的胖肚子比作地球,上半身象征了北半球,下半身象征南半球,腰带则是赤道。头上的灯泡是太阳,仰身、俯身、侧身等肢体语言的变化,则代表了地球自转。”这样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我的课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把脉”当今师范教育
程淑安,1932年生,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0年她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音乐组,学习声乐艺术;1952年由于院系调整,随院来到南京师范学院继续学习直至第二年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为祖国培养了不计其数的音乐类师范人才。她说:“当时师范毕业生直接分配工作,在很长的时期内,师范正是以这样的优势和魅力吸引着我和无数农家孩子就学并就业。2002年起,所有师范毕业生被“一刀切”地停止分配时,后续的就业政策并未配套跟进,当年秋季招生马上出现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
程先生说,由于毕业分配政策的调整,部分师范生选择了另谋出路,部分学生接受“招聘”,成为新的“民办教师”。当公开招考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有序展开时,这部分学生中多数通过考试成为正式教师。但是此后师资需求下降,而师范生源也每况愈下。1997年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来,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免费优惠政策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以教育成本分担为原则的缴费入学制。在这种情况下,缴同样的学费,学生和家长自然愿意选择一些热门的、将来工作待遇较高的专业,曾经“看上去很美”的“师范象牙塔”也摇摇欲坠。
程淑安认为,由于取消了国家分配的制度,师范生和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样,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他举例说:“我们学校音乐系的生源和那些专业的音乐学院肯定是不同的,作为师范院校我们应该以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为主,也就是中学、大学的音乐教师,而不是歌唱家、钢琴家。可是近些年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就业需要,我们的师范特色逐渐弱化了。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范院校与其他院校的区别越来越小,很多学生毕业后并不从事教育职业,而当老师的未必是师范学生。这样的状况从长久来说,肯定是不利于我国的师范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事业的。
鲁兆璋先生已经退休十多年了,但是他依然关注着师范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对于师范教育的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鲁老有批评,有支持,更有期待。他说:“在我们那个年代,工作由国家统一安排,即使有部分学生在进入师范院系时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受过几年师范教育后,到毕业时多数人的思想都会发生转变,乐意从事教师行业。但现在,由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教师的工作,所以很多学校在教育时就弱化了原本的师范特色,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师范学生没能学到师范的一技之长,反而更加不利于他们就业。以前,我们的教育强调奉献精神,强调回馈社会。现在,时代变化了,许多年轻人甚至不屑于谈这些。近些年社会上曝光出来的各种违背师德的丑陋行为,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师范教育中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于将来要为人师表的年轻人来说,无私奉献的传统不能丢,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我们当老师的根本。”
受访的其他老师范生们也普遍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这种挑战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师范教育的发展乃至生存,并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谈及这些,老教师们忧心忡忡,但是他们也强调,师范学校不会也不能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师范以光”数千年的文化也不会简单地流失。
憧憬心中的“理想国”
集体照上的吴也显,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论。这位从事师范教育大半辈子的老人为记者构建了她心中师范教育的“理想国”:
“首先是师范教育结构高层次化。”吴先生说,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之间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和差异又必然导致我国师范教育在发展规模、层次和质量上的差异,所以很长时间内我国形成了中师、师专、师院(师大)3个层次所组成的师范教育层次结构。从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师层次将逐步取消,专科层次特别是本科层次比例将逐渐成为主流,这是未来我国师范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的总体走势。
“其次是师范教育模式开放化。”吴也显说,我国的师范教育模式先是“仿日”,继而“仪美”,其后“学苏”,始终是模仿甚于独创,而模仿的对象在当时都是以一元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为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一元封闭的师范教育模式所显露出的弊端日益突出,走多元开放的道路势在必行。
“最后是师范教育体系一体化。”吴也显认为,近年来,我国在师范教育一体化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尤其是教育部推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都将有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使教师职业日趋专业化。未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将朝一体化方向演进,并逐步实现由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的重心转移,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师范教育体系终将形成。
寄语“90后”师范生
金秋9月,又一个新生报到的季节。对于这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90后”师范学生,老教师们表达了他们的希望和嘱托。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首先要将“师德”二字铭刻于心,将其作为教书育人所要恪守的原则,始终坚持,不断践行。
其次,不论是哪个年代,学习都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对于我们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既学好自己的专业主课,也触类旁通地掌握多方面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胜任将来的教师岗位。同时,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还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各种新式传播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等,要掌握这些新技术,并思考如何将其用到教学当中来。“你们要努力学习,用你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架起孩子们追寻真理的桥梁,用你们的爱心浇灌祖国未来的花朵,用你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这是我们这些老师范生对你们跨越半个世纪的期待!”老师范生们满怀深情地说。
南京师范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合影。这张毕业生合影长72cm,宽23cm,共282人,其中学生242人,教师40人。当时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为陈鹤琴。照片背景上挂横幅“欢送本院第一届毕业同学愉快地走上人民教师光荣行列”,照片下方写有“南京师范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留影一九五三年八月”字样。
这届毕业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高等师范大学生,他们奔赴人民教师岗位后,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祖国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