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有感——想想那时的艰苦,现在也知足了
本人于70年代初参加工作,时逢文革时期公办小学下放到农村办的时候,那时,公社的中心小学解散,小学都下放到大队去办,不管大队规模的大小,一律都办起了学校,公社办起了初中和高中。这样一来,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当时文化程度能读到初中的,在一个村子里也是寥寥无几,于是,象我这样初中还没有毕业(由于文革停课回家参加劳动)就混进了教师队伍,定格为民办教师。但自己想想也不是教书的料,再说,在当时社会上,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将就一下再说。想不到的是,虽然中途曾经打过退堂鼓,报告送到教育局了,但最后还是留了下来,屈指算来,也快40年了,现在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了,回忆往事,倒也有一番感受,今在论坛上感慨一下,请各位朋友别笑话哦。
本人70年在大队小学任教,当时的待遇是对照生产队社员最高工分的第2位。而按当时工分计酬,每月在20元左右。75年,又被调到公社中学任教,78年,公社中心小学恢复以后,又调到中心小学担任行政工作。那时,上级行政部门已经给民办教师定下工资,在生产队任教的民办教师每月工资是25元,公社中学任教的每月工资是30元,但都得交到当地大队,有当地大队按当时的政策在生产队参加计酬。
民办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农民,户口、口粮田以及自己的家庭都在生产队里。现在农民种田成了副业,每家都有适合自己家庭的主业,做生意、跑运输、开店,做手业,搞规模的种养殖,有能耐的可以在外面做包头当老板,再没有什么,上班给人家打工也比种田强多了,可那时候,农民都必须在生产队干活,到外面即使能赚到一点钱,那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哪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做生意搞副业的。做生意是投机倒把,搞副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都属于严打之列。曾经有这样一件使人难忘的事:那时教师的暑假一个月半的时间中,按照上级安排,参加生产队劳动半个月,学习备课半个月,休息半个月。一次,有教师向我提出来,利用休息的半个月时间,到临近的上虞县农场(原丰惠中学农场)去割稻,挣点小工钱。那时,干一天活最多也只有1元多一点。按理,利用休息的时间参加农场劳动,再说是夏收夏种,农活是很赶时间的,县农场人手不够,去了是很受欢迎,也是一种支援,这样双方都有好处。于是,我就去县农场联系了一下,当然农场方面是求之不得。(我自己还是回避了)。没有想到的是,只做了几天,有人告到了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那里,说是以我为首的一部分民办教师,不参加生产队劳动,外出赚钱,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公社党委书记马上派人找我谈话······所以说,当时的政府政策不开放,管得很严,就是民办教师,在休息的时间也不能打工挣钱。
我们民办教师都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是直接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的,在那个时代,挣一个工分就是挣到了一点维持生活的本钱,如果你的家庭少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一年下来,你一家所赚的工分折钱向生产队买口粮还不够,那你家就成了倒挂户,还要想办法向生产队交钱。
那时候,工作、生活的艰苦是难以忘怀的。我们白天教书,晚上还要到参加很多的社会工作,有一段时间,我担任着大队的团支书,负责大队文宣队的工作,因为是业余文艺排练,剧组矛盾重重,每天都得去,要是去晚了,走了一个人就无法排练······而家庭又有孩子、家务的牵挂,而平时有空就去料理自由地、割猪草。因为那时侯没有养猪大户,当时政府鼓励农民家庭养猪,当时的农户都得养几口猪,这猪栏肥过称后卖给生产队做肥料的,可以说,养猪是当时最大的自由产业。这也是当时能唯一正大光明地挣点钱的地方,所以猪栏的造型是内凹的,如果猪栏没有草的话,猪栏内全是污泥,所以,这猪草是常常要添的,割猪草就成了见逢插针的事,夏收夏种的时候,劳动到了中午12点,当发现刚刚割完稻田的田塍,惟恐好草被他人割去,顾不得吃饭,匆匆忙忙从家里拿来畚箕镰刀加班的事是经常有的。
······
现在儿女都成家了,自己的工资与老伴过日子也够了,想想那时的艰苦,现在是很也知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