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通往课堂深处的小路

作者:飘散无围 来源:JXJY 点击:2922


  读了这本书,我从中领会到这样几个关键词:激情、细节、底蕴。下面就这三个关键词谈谈读这本书的感受。

一、 激情——课堂的永远追求

刚毕业时看窦老师的教学录像,我感性地认识到她是一个充满着激情的老师,课堂上她多彩的朗诵,课堂上她激动地拍着孩子们的小屁股,课堂上她一次次深情地呼喊“亲爱的同学们啊”,这些声音、这些动作,都来自于她的激情,对孩子,对课堂,对教学的投入。读了她的书,我又很理性地感受到她的激情。从窦老师不仅要深入课堂,进行听课,甚至于亲自讲课,而且还承担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压力不可谓不大,工作不可谓不累,事务不可谓不繁忙,然而她还能阅读大量书籍,写下一个个深入浅出的教学反思,并出版自己的著作,她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激情,一种对教育不断深入、不断提炼、不断创新的激情。当我每天晚上翻看其中几篇时,总会让我浮躁的心得到净化,总会使我在教学迷茫的现实中得到一次梳理,也总会让我产生一种被感染的激情投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许多老师在上课之前,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如何制作课件,如何让学生唱起来跳起来,讨论起来。很多时候,教师本人只是通过各种间接的途径认识到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动人的,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并没有丝毫地产生那种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瞬间阅读冲动。我们的课堂需要窦老师的这种激情,需要用它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用窦老师的这种激情来浸润学生的情感。窦老师已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那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情,对课堂的一种激情,对教育追求的一种激情。

二、 细节——教学的真知足见

读窦桂梅老师的书深深的感受到窦桂梅老师是一个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思想、见解是窦老师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在本书中,她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面对课堂,你准备好了吗》,这是窦老师听了清华附小几节课后所引发的深思,一针见血地提出现实课堂中存在的弊病;她曾这样正切地告戒我们:“所谓‘学高为师’,我们是否可以很随便地走进课堂?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尊重和敬畏课堂,带着准备——学识、激情等的充分准备,走进课堂。”《为什么不敢咬文嚼字》一文,大胆指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些随波逐流的不良趋势;《对待教材的两种基本方法》,能够在实际教学之中,向教材本身提出质疑,让我们认识到在我们无权选择课本时,必须清楚自己有权力怎样使用教材;《为生命奠基》中,她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她的执著的追求,她的卓绝的睿智,她的深刻的思索,她的勇敢的探索令我折服;走进《玫瑰与教育》,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则是感受到窦老师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和独特表达等个性特征的彰显等等。每一颗火花,每一份灵感,都是读书之后的积累,实践之后的升华。

三、底蕴——自我的内心修炼

在教学过程中,对“细节”敏锐的发现,常常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亮点。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窦桂梅老师在文章中写道:“教师每天上课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来不及修改,是一次‘快照’,永远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将永远定格在学生成长历史图景中”——这无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教材,教师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如果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没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一句话,没有厚实的功底,怎么可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如果我们老师没有厚实的底蕴,与孩子一起分享课堂收获将是一句空话、一纸空文。让我们以窦老师为榜样,加强学习,勇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反思,为主动分享充足“电”、备足“粮”,做一个有心的读书人,做一个真正能与孩子分享课堂的引路人吧!

 



 

更新:2008-09-09 05:01:1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