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介绍
学高为师------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介绍 一代宗师——蔡元培 (1868—1940) 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 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者。他认为,两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 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 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 全的人格。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 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 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蔡 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 的办学方针。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 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墨守成规,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 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他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 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 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 “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至于文理资料,互有交 错,治学者不可局守一门,应当沟通各科界限。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他把北京大学工科并入北洋大学,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使学生能“专精之余,旁及种种有关系之学理”。 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 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 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 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即教育事业应超然于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以外。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 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吕雅范 现代教材建设奠基人-----叶圣陶 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笔名有柳山、桂山、郢、郢山、华秉亟等。1899年进私塾读书,1907年进 公立小学,一年后进苏州公立中学。中学时期,喜读外国小说,开始接触文艺,曾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中 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 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和《中学生》等刊物。 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历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 国文联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早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短篇小说,五四运动前后改用白话写作。1921年初,和茅盾、郑振铎等人 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并严肃认 真地进行实践,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6)、 《火灾》(1923)、《线下》(1924)、《城中》(1926)、《未厌集》(1928)、《抗争》、《四三集》(1936),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诗歌集《雪朝》(1922),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在看到兴起的革命力量之后创作的作品,则充满了对光明的热切追求。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 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 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 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 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早期童话,竭力勾画出一个美丽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不久,意识到与其以意想的美去陶冶儿童,远不如为他们展露人世的不平。后期童话,一面无情地讽刺、鞭挞反动腐朽势力,一面热情地歌颂群众斗争和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 于1956年写了《一个少年的笔记》,生动地记述了一个少年在成长中的精神世界,想象丰富而美丽。同年,出版了《叶圣陶童话选》。1979年,又出版了《稻草人和其它童话》。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作为当代的“语言大师”之一,叶圣陶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我国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国学一代宗师---季羡林 季羡林(1911-)语言学教育家和梵文学者。山东清平(今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德国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亚东南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南亚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及吐火罗语的研究。著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还有《大唐西域记》等。 附:季羡林:拒绝“一代宗师”称号( 本月6日,是 用季老自己的话来说:“近年季羡林走俏”。然而,光环和浮名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季羡林,理解他的平淡和孤寂,理解他拒绝“一代宗师”的称号。对此,女作家张曼菱有着深刻的感受。 一位内心仁慈细腻而经常沉默的老人 季老常用戏谑的口吻说:“近年季羡林走俏”。我认识他,和他相处、相对于朗润园中,漫谈于后湖之畔,则是在他没那么“走俏”、有时还颇不合时宜的年月里。 对于我,他是北大校园里一位真实的正直的学者,一位内心仁慈细腻而经常沉默的老人。 二十余年来,他称我为“小友”,我亦终身以“良师益友”相对之。 当初,在我陷于困境时,他曾挺身而出呼唤我,勉励我。 我初入北大的那一年,就参加了竞选。当年,“民主”的意识甚至在北大也很可怜,许多人竟贴出大字报,认为我“不能当候选人”。他们可以忍受一个不认识的人,却不能忍受自己熟悉的人成为“候选人”。于是连我的恋爱我的宿舍夜话以及我上课早退等等,全都成了“揭发材料”。真是“群起而攻之”。我的男友因此与我决绝了。 就在这时候,季羡林派人找到我,要我去见他。于是我稀里糊涂地受到一位老者的勉慰。回来后,我才打听出他是谁。那时他是北大副校长,找我原意是一种爱护与担心。大概看我大大咧咧的样子,“已摒忧患寻常事”,渐渐就与我谈开了人生与学问。从此越走越近。 毕业前夕,我步入文坛。季老很是欣慰。他曾要把我介绍给韩素音,参加什么世界华人写作活动。那年我正在新疆流浪,他找不到我。回来后我说,算了吧,韩与××那么近,我不去也罢。季老一笑。 我所认识的季羡林,执著于记忆中的每—桩珍贵往事。他曾对我讲过鲁迅,讲过胡适,讲过他的恩师陈寅恪。其神情谦恭无比,如师长犹在前。他说,他们都非常爱护年轻人。 北大郝斌曾跟我讲过,他陪季老去台湾的事。他说,当时邀请一来,季老马上就答应了。说明他心里有事,想去。到了台湾,季就提出要去谒胡适墓。 那天,郝斌跟在他后头。季老上前就恭敬地朝着 后来郝斌跟我说:“他不叫,我也是要鞠躬的。因为他在我前头,我得等他行礼退下,我再上前行礼。不料季老那么性急。他怕我不行礼。” 情之急切,可以想见。回来之后,季写了《在胡适墓前》的文字。 这埋藏在他心中已久的感情终于宣泄。可见,季是一个有心灵底线的人。面对多少年来对胡适的不公平与攻讦,季只能沉默不语。但该守望的东西,他没有丢掉。 学者的严谨个性体现于平素的处世中 季羡林是认真的人。学者的严谨个性也体现于平素的处世中。 我在拍摄《西南联大启示录》时,提出要采访他。季老先是拒绝,以为不合适。 他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什么事。但这一次,因为他本人不是西南联大的,抗战时期他正留学德国。 我说,我采访他是因为这部片子需要谈谈陈寅恪,而国内能够谈陈的人不多了,季老才答应。 他着重给我讲了陈寅恪一家“三世爱国”的传统,他说:“爱国,也是遗传。”采访时,也请他谈西南联大,他谈得非常审慎。自己的身份摆得很恰当。 我当时曾暗想:今后我也要这样,不能什么都插一杠子。季老为我示范也。 季羡林不是圣人。作为一个从建国后各种“运动”中走出的知识分子,他的脚步不可能是笔直的。他也有过若干的徘徊。 而一旦猛醒,便不随大流。铁肩担道义,衰躯护犊子。这是我由衷敬佩季老和愿意一生追随他的原因。 我在海南时期,曾想创办一所职业大学。季老欣然地支持我,还为我筹了六十万韩币,让我用发票来取。但大学没有办成功,钱也就没动。 “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人” 那以后,他对我说得最多的是:“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人。” 他希望我做这样的人。每一次见面,他都要求我坐下来写作,要坐冷板凳,他曾说,曼菱要能坐下来,必有大成就。 关于名誉,他曾在电话里对我说过一句话:“实至名归。” 乙酉之秋,我万里来京。人到了医院的大门口,却不能见面。 但他知道我来了,让 这一次季老为《张曼菱文集》的题词,我要用它了。我知道,他以风烛残年、辗转病榻之躯,两次为我握笔,慎重加印,目的就是在勉励我提醒我,要写下去,要“坐冷板凳”。 我想,是时候了,我要挣脱万事的困扰与诱惑,与岁月较量,板凳越冷越好。 坐冷板凳,其实正是季羡林的本分、本色,也是他心安理得之处。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季羡林直到七十岁后才有了“坐冷板凳”的权力。每天他黎明即起,万籁寂静中,在灯下写作迎接早晨。他如饥似渴地整理旧文章,写出新思路。而每天晚上,他必要写二千字以上的学术日记,才能躺下。 当他还在朗润园家中时,有时一天不断地来人,这样持续着,到了晚上他就会生闷气,一句话不说,因为他没有了“坐冷板凳”的时间。 他最多的文章最重要的著作都是在七十岁后写成的。就这样干活,直到八十八岁“米寿”之期,他完成了二十七卷的《季羡林全集》。 由于家庭成员有的早逝,有的又在国外,有时我觉得,季羡林正像一个僧人,怀着对信念使命的忠诚;而宁静地思索与写作,是他晚年幸福的源泉。 他爱引用的一句话是:“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不宏毅”。 “什么‘一代宗师’,好像听着不入耳” 季羡林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的研究,以印度为主。这在他的《学海泛槎》一书中一一作了交代。而近年来人们瞎给他与实际不符的称号,其实有损他的学者风范。 “什么‘一代宗师’,好像听着不入耳。”季羡林这样反应。 再问他:“如果给您下一个定义,应该是什么?” 他说“我是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 他还说:“对一个人,要给他名副其实的定义,他自己心安理得。如果不名副其实,他自己也吃睡不安。好多事情不是这么出来的。什么是‘国学大师’?先得把这概念搞清楚。” 他说过,我不是作家,作家这个称号是很神圣的。我只是一个随意写东西的人。 学术和历史都是最认真的一种事实,并不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 光环和浮名,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季羡林,理解他的孤寂,他的苍凉之心。 面对于世俗应酬,他其实是一个天真的人,容易相信人们的表象。只要对别人能有些帮助,他总是愿意尽力而为。 对于季羡林一生所事的东方文化,我是外行。但二十年来,亦 一次到他家中,是在卧室中见他的。他于半坐卧中对我说:“够本了,就这样吧。”神情非常恬静。 那时他已经将他的一切都捐献于北大,万事无牵,他说,一闭眼就可以去了。 陈独秀【近代】 (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远游美、澳,至辛亥革命后才回国。在日本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在东京办大同学校,在神户办同文学校。在宣传西学方面起了思想肩蒙作用。1905年后坚持立宪保皇,政治上日趋保守落伍。1920 年后,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并兼任南开等几所大学教授。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名著在此期间问世。在大学讲学时,传播资产阶级的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的理论,以及治学方法论,培养了一批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学者,并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上作出了成绩。 其教育主张主要有: (1)教育救国。认为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并注意到教育应着重提高国民的素质。(2)变科举、兴学校。认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中国欲求富强,进行改革,其根本之途在于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设计了国民教育制度体系、在“兴学校”的主张中,特别重视“政治学院”、“师范学校”和“女子学堂”的开设。(3)改革课程内容。认为学校应设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文。在西政与西艺之间,又要本着先政(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后艺(科学与技术),以政为本,以艺为用的原则。他在《西学书目表》中详述具体西学内容。(4)改良教学法。认为旧的教学法“导之个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必须彻底改革。对西方的优秀教学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吴玉章【现代】 (1878—196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文字学家。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