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是为了追寻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昨晚打开教博,不知怎么就看见了诺
仔细看一下上传时间,却清晰地显示着“2008-8-31 8:00:00”,分明是刻意为之。也许,在我们感受这种“离别心情”的时候,他可能(是可能!)已经悄悄离去,但他“不想说再见”,只好无奈的在字面上“拖延时间”——可他要“悄悄地走”但又不得不说再见啊!我虽早已知情,但读后伤感还是难免,不会写下什么,却只能匆匆给他一句简单的留言,祝福他一路顺风,工作愉快。
29日,我还进了一个名为“支教
又是一年支教时,离别,依然是最伤感的话题。我害怕离别,但喜欢别离的文字,柳永的一首《雨霖铃》,二十年了来,没重新读过一次,却依然倒背如流。可是每到别人支教时,我总是很感动,也“多事”地一起生出一些淡淡的离愁,可能是能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吧。
记得2006年9月,我们镇安排有一批教师到县内(大堰,在我们看来依然是艰苦的象征)支教,当时我曾匆匆写下了一篇极短的文字。现在为了再次表达对所有支教人员的支持和理解,重新在此发一下。可是当时根本就没留“底子”,以前的博文也删了,找了半天,才从冬季恋歌的《支教之窗》里把他“淘”出来,感谢他的“收藏”。
我读《我的支教故事》
06年的初秋,支教的话题说不完。
06年的初秋,感动纷至沓来。
在长满毛的月光的“朗照”下,我读着唯有杜康的《我的支教故事》。第一遍,是因为好奇,读第二遍,是因为好笑,第三遍,我已无语,再读,是因为感动,还读,是因为欣慰……
对于支教,我本属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但我还能拽出脑海里那还在漂浮的记忆作对比:读师专时,在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遥远的枝江老周场亲临过刻骨铭心的“教育”。如今,又一群 “抬得起板”的战友,背起行囊,远离故土,“躬耕”于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堰。这一走,便注定他们必须选择艰苦和坚强:一个人牵动着数个家庭,一个人牵动着众多的目光,不说挂念家中的妻儿老小,只凭那异地的“另类风光”,就足已让人“想入非非”了——我虽没有“设身处地”,但早已 “心临其境”了。
大堰有红高粱么?我若是导演,定要拍一部支教版的《红高粱》,里面一定要有昌波的男中音,常青的“原生态”,豁达壮硕的华仔,还有那会勾画思念的月光……
大堰是天堂么?他们能和我们一样Q来Q往?
但我坚信那里不是地狱,因为它地高更靠近阳光!
但现实就是现实,我没有实践,“白天不懂夜的黑”——若有一天,我选择了支教,我还吼得出来“你在他乡还好吗?”
不安的灵魂在跳舞,和着错乱的脚步!
但我早已不是桃花源中人了,本来就不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创造出不仅仅是感动的辉煌。
新形势,让支教成为一种需要;新观念,让支教成为一种时尚;好心态,让支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