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出发,是为了追寻

作者:二桥漫步 来源:JXJY 点击:15303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写给所有的支教人

 

 

昨晚打开教博,不知怎么就看见了诺丁山老师的《离别心情》,见了文题,我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因为前不久沁园春就悄悄对我说过诺老师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支教了,哪知,这天到底还是来了。

仔细看一下上传时间,却清晰地显示着“2008-8-31 8:00:00”,分明是刻意为之。也许,在我们感受这种“离别心情”的时候,他可能(是可能!)已经悄悄离去,但他“不想说再见”,只好无奈的在字面上“拖延时间”——可他要“悄悄地走”但又不得不说再见啊!我虽早已知情,但读后伤感还是难免,不会写下什么,却只能匆匆给他一句简单的留言,祝福他一路顺风,工作愉快。

29日,我还进了一个名为“支教2008的博客空间,给那篇题为《教育的时尚——支教》的日志留了一句话:向辛勤支教的老师致敬!这在当时好像是整个博客中的唯一留言。那时我才又觉察到,在每年的八九月,支教,在全国都是普遍上演的故事。

又是一年支教时,离别,依然是最伤感的话题。我害怕离别,但喜欢别离的文字,柳永的一首《雨霖铃》,二十年了来,没重新读过一次,却依然倒背如流。可是每到别人支教时,我总是很感动,也“多事”地一起生出一些淡淡的离愁,可能是能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吧。

记得20069月,我们镇安排有一批教师到县内(大堰,在我们看来依然是艰苦的象征)支教,当时我曾匆匆写下了一篇极短的文字。现在为了再次表达对所有支教人员的支持和理解,重新在此发一下。可是当时根本就没留“底子”,以前的博文也删了,找了半天,才从冬季恋歌的《支教之窗》里把他“淘”出来,感谢他的“收藏”。

 

我读《我的支教故事》

2006.9
 

06年的初秋,支教的话题说不完。

06年的初秋,感动纷至沓来。

在长满毛的月光的“朗照”下,我读着唯有杜康的《我的支教故事》。第一遍,是因为好奇,读第二遍,是因为好笑,第三遍,我已无语,再读,是因为感动,还读,是因为欣慰…… 

对于支教,我本属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但我还能拽出脑海里那还在漂浮的记忆作对比:读师专时,在学校的劳动教育基地——遥远的枝江老周场亲临过刻骨铭心的“教育”。如今,又一群 “抬得起板”的战友,背起行囊,远离故土,“躬耕”于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堰。这一走,便注定他们必须选择艰苦和坚强:一个人牵动着数个家庭,一个人牵动着众多的目光,不说挂念家中的妻儿老小,只凭那异地的“另类风光”,就足已让人“想入非非”了——我虽没有“设身处地”,但早已 “心临其境”了。

大堰有红高粱么?我若是导演,定要拍一部支教版的《红高粱》,里面一定要有昌波的男中音,常青的“原生态”,豁达壮硕的华仔,还有那会勾画思念的月光……

大堰是天堂么?他们能和我们一样QQ往?

但我坚信那里不是地狱,因为它地高更靠近阳光!

但现实就是现实,我没有实践,“白天不懂夜的黑”——若有一天,我选择了支教,我还吼得出来“你在他乡还好吗?”

不安的灵魂在跳舞,和着错乱的脚步!

但我早已不是桃花源中人了,本来就不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创造出不仅仅是感动的辉煌。

新形势,让支教成为一种需要;新观念,让支教成为一种时尚;好心态,让支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阳光工程!

支教的故事正在上演,感动还将扑面而来!
 

 星夜出发,是为了追寻黎明;今天出发,是为了追寻梦想……

我想,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处何方,就用这篇“过时”了的文字向你们表示敬意,因为它已经能够表达我的情怀,即使再次写下什么,我的思想,我的意图都不过如此。
我马上(9点)就要去学校报道了,最后就用一句我们熟悉的诗共勉吧: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更新:2008-09-03 03:41:0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