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中新课程各种各样形式的培训深入开展,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各种教育思想、观念也得到了一次更新普及并得以践行。生活在今天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行动;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一代应该是幸运的一代,因为全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质量有了越来越理性的认识和监督,从而使在校的学生得到了现阶段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
新课程给了我们许多全新的教育观念,但就新旧课程的内容比较而言,以高中语文来为例,其变化不并是颠覆式的,许多课文篇目和旧课程差不多。真正产生巨大变化的是课程的目标、达成这些目标的课堂教与学模式和支持这些教与学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这种表面内容熟识,深层产生全新变化的事实使新课程进程中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在似曾熟识的教材中确定新的课程目标、在新的教育思想支持下使用新的教与学模式达成课程目标。
这种变化对于许多教育同行来说都会是一次考验,考验我们抵抗似曾熟识的诱惑并适应新的变化。很多人在粗略的看了新课程教材后会自然地说:和原来的差不多啊,就是有一些小的变化而已,难道这就是新课程?于是很容易在这种错觉的支持下轻车熟路的又回到了从前。当然这种情况在新课程实验区已经得到纠正,但不见得我们广西就一定能避开这条弯路。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意识到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对新课程思想的高度认同,所以特别强调了在高中新课程实施前的教师培训,这种培训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成为高中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
也许,我们可以下一个简单的结论:谁在这次新课程中做好了教师培训,谁就能在此次课程改革中占得先机赢得胜利。
当然,有同样认识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和高中校长已经不是少数,或者说现在我在这里谈及这个问题已经明显落伍。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培训活动来看,我们确实已经在教师培训问题上有了一致的认识。在这样难得的共识基础上,我该思考的就只有怎样进行教师培训了。
因为分管教学的原因,我经常接到教师培训安排的通知。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是莫名的感动,感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能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来了。但随着这些教师培训通知的增多,我竟然有些昏头转向了。我无法忍受这些看不明是什么内容系统体系中什么专题培训,我甚至怀疑这些培训的有效性。
不管教师培训的形势发展如何,我们都得思考清楚这两个问题:
教师培训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教师培训达成目的?
我想教师培训的目的应该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目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训?在这里只作一个大概的构想。
培训内容简表:
层面
|
维度
|
内容类别
|
相应课程
|
宏观
|
理论
|
通识培训教育思想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
|
中观
|
技术
|
教与学模式
|
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
微观
|
经验
|
案例研究
|
听看研讨学科课堂教学
|
宏观方面的内容应该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识培训,这是理论维度上去认识教育、认识课堂教学。中观层面的内容就是通常说的学科教学培训,微观层面的内容就是学科课例的研讨活动。不管是那个层面的培训,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方案:在培训之前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包括三个层面三个维度内容的培训方案,明确整个培训体系,使每一个接受培训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避免受训者位置感的混乱;
二、明确每一次的培训目的。每一次的培训的目的一定要是让受训者接受相应知识,同时有自己的思考,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体系;
三、培训课程化,培训前印好教材,避免受训者没有教材疲于作笔记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同时,课程化的培训内容意味着,培训是深入的培训,而不是一般的教育理念介绍式的培训。课程化管理明确课程内容提纲,明确授课的课时和考查方式;
四、尽可能采用参与式培训。对于高层次的培训更应如此。参与式的培训能让受训者得到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想;
五、分层次培训,尽可能的形成教师骨干核心队伍,让核心队伍产生辐射效果,进而扩大培训效果。
六、充分利用网络,网络资源丰富,包括教育管理、专家讲座、经济企业管理文化讲座、学科教学视频等;同时利用网络可以更便捷更灵活的进行培训。在自觉性不高的情况下,应该注意进行适当的检查落实。
七、以校本培训为主,以专题培训为主。校情特殊性,可以开发校本培训教材,尤其是针对重要专题进行编写校本培训教材,可以更好的提升培训效果。
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效的教师培训一定是系统的有计划的内容课程化了的培训。随便选几个内容,请几个专家做几场报告讲座不会是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大小小领导随便作几场报告也不会是有效的教师培训;学校领导反复多次强调某一个问题的重要性更不会是真正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一定要注重有效性,否则一旦流于走过场,不仅导致无效的教师培训,直接的影响教学质量,更会使受训教师形成不好的教育思想观念,从而加大新课程开展的阻力。
2008年7月11日3:07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