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中层六法
摘自:《中国教育报》
学校的中层管理人员是学校具体管理事务的实施者,上对校长负责,下对分管工作担责。一位校长如果不能集聚一些工作有能力、干活有活力、开拓有创意的中层管理人员,要么会淹没在事务的海洋中,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么管理会成为空中楼阁。
作为中层,要处理各种关系,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因此也是较难胜任的角色。结合经验,我归结了以下几点。
参不越位。中层人员要有一个正确定位,自己是校长的参谋,也是学校管理人员的一部分。在办公会上尽可能表达自己的建议,争取得到校长的认可和支持;对校长的管理理念、工作构思等有很好的理解和配合,贯彻执行已形成的决定、措施等,不能超越权限或另起炉灶,更不能抱怨和诋毁。在工作出现漏洞或失误时,要在能动的范围内尽力弥补,不能因为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就冷眼旁观、放任自流。校长可能容忍庸人,但不能容忍小人。
听不盲从。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便于校长合理规划发展前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中层管理人员是学校管理的践行者,应该听从校长安排调遣,研究所承担的工作,找准突破点,根据优化向善的原则,分层次、分步骤去认真落实。
遇事多请示,过程多汇报,结果多点评,始终保持整个管理层的向心力,与校长风雨同舟。但校长难免有一些工作不当之处,遇到这种情况要适时适地提醒,表现出工作诚意。对于一些偏执的校长,更要给予规劝,但要适当而止,勿自取其辱。如果遇到一个工作一阵风,没有长效性和原则性的校长,也要尽可能守好自己的道,管好自己的摊儿。
勤不争功。中层管理人员更像生产队长。不仅要带头干,还要及时梳理工作思路,协调干群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积极应对教改、课改、学生管理等新挑战。这个工作岗位也是历练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演练场。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对上不邀功,对下不争利,甘做人梯,体现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淡泊名利的敬业精神。
专不恃才。大多数中层管理人员是从教学一线层层遴选而来,可能是教坛新秀或教学骨干,不可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搞个人主义。学校工作也会有轻重缓急,校长对待管理人员也可能多多少少有亲疏远近。中层人员要做到不恃宠而骄,一时的疏远也不要自怨自艾,应放平心态,志存高远,做好业务工作。
和不结派。中层管理人员与老师的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这就要求中层人员大事讲原则,不做墙头草、糊涂虫,树一身正气;小事讲策略,不拘小节,不小肚鸡肠,不多面树敌,尊重老师个性,缔造互信、互让、互助的工作关系。
中层要在校长和普通老师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不能沦为校长的附属品和话筒,也不能成为老师某些不良情绪的代言人和蛊惑者,制造隔阂,甚至拉帮结派。
平不俗气。平就是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广大师生互相尊重。不俗是指不沾染官僚习气,对上不奴颜婢膝、对下不专横跋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有献身教育的奉献精神,带着感情和激情做好各项工作,做校长和老师之间的坚实桥梁。
编后
在冷风瑟瑟的冬日里,有两只困倦的刺猬想要相拥取暖休息。但无奈双方的身上都有刺,挨得近了,会被彼此扎到;离得远了,又冷得受不了。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刺到对方,于是舒服地睡了。
有人就用两只刺猬的距离来形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管理者,在实践中也终于智慧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同舟共济,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