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善思考的老师
——从“写反思是负担”说起
在谈到教师专业成长的时候,有人概括出这样的公式:反思+改进=成长。各地各学校都在要求教师写反思,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并且要定期检查。随之而来的是一部分教师对此感到了“负担”——我们每天的工作已经很繁重了,哪有时间写反思?于是有了这样的呼声:“为教师减负!”
这些老师说的是实话。就像小学生作文一样,如果他没话可说,没什么可写,写作任务的完成自然是应付,自然就成了负担,而且是沉重的负担。如果说,写反思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且是与教学并不很相关的任务,形式化的任务,那么,我们的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就真的该“取缔”这些做法,“为教师减负”了。但是,“写反思”到底是不是“与教学不很相关的形式化任务”呢?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公式:反思+改进=成长。从这个公式中,思考“等号”的前半部分,我们会发现:“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之所以需要“改进”,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目标达成不够理想”的问题。哪些目标的达成不够理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标达成不够理想?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为什么会有效,为什么会无效?我们的目标设置、目标达成的方法出了哪些问题?我们的教学行为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对现实教学实践进行的“反思”。我们“反思”,找到了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合适的“改进”。“改进”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就会得到改善——教学逐渐有效、高效。
如下的话是全体教师的“职业认同”:每一个教师又都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有效的、高效地完成达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理想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学实践中,目标达成的程度确实有优优劣。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不同是由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度决定的。教学行为有效程度的高低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外在标志。
而我们根据上面的公式,根据上面的“职业认同”,我们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度提升,是建立在“反思改进”程度上的,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不断改进”的教师,他的教学行为有效程度就会不断提升,他也就会逐渐成为高水平教师,甚至走向专家型、学者型;而不经常或者从不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不能够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够解决问题,于是,他不能够解决教学有效程度低的问题,不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推论:每个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反思、不断的改进,需要高质量的反思,高水平的改进。
有老师会说:我们每天都在反思,只要不让我们写下来就行,是“写反思”给我们加重了负担。对这一点,我还是要从“作文会成为有些学生的负担”说起。“没话可说、没话可写”才是负担。当有了“新的发现、有价值的思考”,的时候,自己会非常兴奋,会产生表达冲动,这时候的写作,是一种快乐;作为教师来讲,把这些记录下来,是进一步的总结、整理和提升的过程。所以“写反思”成为了“负担”,是因为“反思”的质量不高,在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没有“新的发现”,没有产生“有价值的思考”,“反思”没能让自己兴奋起来。
解决反思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每一个教师都“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善于拿出时间来认真的思考,第二是会思考。
善于思考问题的人,总能够拿出时间来去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去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他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是对“思考问题”与改进工作、完善行为,获取更高价值目标之间关系的积极认识。这需要每个教师都能对“拿出时间思”与“完成其他任务”做出价值判断和合理调整。
会思考问题的人,能够发现有问题事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教学来讲,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达成三者之间实际作用的关系,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促进关系,包括学生学习行为对学习目标达成的因果关系,基本的方法就是进行逆向推理,找出问题所在;会思考问题的人能够针对存在问题,通过顺向假设推理、联想、想象等方式来做出问题有效解决方式的预测。“学会思考”的方式很多,从同伴那里得到启示,从别人的案例中寻求策略,运用学到的“思维理论”其思考现实问题,不断针对实践反思自己思考方法是否有效……
“ 善于思考”才能产生“新的发现”、“有价值思考”,于是“写反思”便不再成为负担;也只有“善于思考”的教师才能从繁重的工作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快乐”。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做善于思考的教师,绝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提升,为了更好事先规定的目标,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善于思考”的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指导”去“思考”,我们会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影响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影响他们学会思考,影响他们学会反省自己,学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不再是每天只知道“接受知识”、完成作业再做大量练习题目的考试机器。这是新课程对于人目标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