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能力是“习”得,而非“学”得
——火炉苦旅点滴(四)
先来听一个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吧: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这个故事后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如果用在我们教师身上呢?那就是只有高深的教学理论,而缺少一线的教学实践;或是讲起公开课、示范课来头头是道,精彩纷呈,而教学质量却总是默默无闻。
他给我们讲了两个甲骨文字:“学”、“习”(请看上图:学而时习之)。甲骨文中的“学”是上下结构,上面又是左中右的结构:左右两边分别是一个相同的类似“手”的象形字,中间部分是竖叠着的类似于木棍的两个“×”,下面的结构为类似于一座房子的象形字,意思为一个人正用双手以木棍为材料在教室(房子)里面学习操练,即我们所说的学习专业知识;对于 “习”的解释是这样的:甲骨文中的“习”也是上下结构,上面又是左右结构,是两个相同的类似于雏鹰翅膀的象形字,下面的是一个类似于鸟巢的象形字,意思为一只雏鹰正在张开双翅练习飞翔的本领,即我们所说的学习专业能力。
叶平所长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显性知识,即书面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隐性知识,即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专业知识需要坐下潜心学习,而专业能力则需要在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才能获得。有了专业知识不一定就具备专业能力,大学教授可能教不好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因为他虽然具备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专业知识,但不具备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专业能力。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外国机电专家斯坦因门茨的故事:
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电机出现异样杂音,会诊三个月无结果。于是请来德国机电专家斯坦因门茨,经过研究计算,这位专家用粉笔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画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结果电机恢复正常。
福特公司询问要多少劳酬,斯坦因门茨要10000美元。有人说他勒索!斯坦因门茨在付款单上写了一个说明:“画一条线是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是9999美元。”
我想,斯坦因门茨所说的“画一条线”,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知识,“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能力吧!按照叶平所长对“学”和“习”的解释,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获得这样一点认识:专业能力是不能“学”得的,而只能“习”得。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习”得专业能力呢?结合叶所长的讲课,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走“实践+反思”这条路子——我们的教师博客就为实践反思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有不少领导或教师认为,外出学习进修、集中培训、提高工程等可以“习”得大量专业能力,对于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我要说的是,这些行为只是提高专业能力的“破冰”行为,只能带动一部分人,而绝大多数的教师仍旧处在冰山之下。要想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发起所有人参与的自下而上的、本土化的、草根化的自主行动或问题研修,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一线教师拉出“应试教育”的苦海,才能真正解决“考研”——考试研究和“科研”两张皮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在进行“实践+反思”式的、所有人参与的、自下而上的、本土化的、草根化的自主行动或问题研修时,一定要将“教育问题”的反思和行动研究结合起来,不能只有反思而没有行动,只有理论上的问题解决,而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解决,即一定要落实“行为跟进”。
第一、在听(看)中学(读书、听讲座、观课);
第二、在做中学(在教学实践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毛泽东就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习”得,而非“学”得,我们要把“学”得的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消化、予以改进、不断变通,专业知识才会转化为专业能力。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并努力践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