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一回乡村音乐教师

作者:黄美华 来源: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小 点击:3346

农村学校副科教学算是一个老问题了,师资短缺,课开不齐。在有的学校,副科还经常被主科占用。把课开齐,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农村学校的副科教学问题。

 

农村学校副科教学如何走出尴尬

 

当一回乡村音乐教师

 

  前段时间,我接到通知要去一个村小上一堂音乐公开课,那是一所比较偏僻的农村小学,全校6个班级,9个老师。听说,“那里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只要会唱歌的老师都可以上音乐课。孩子只会你唱一句,他跟一句……”

  在城里当了十几年音乐老师的我,脑海中还没有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的影像,更不知道农村学校的音乐课该如何去上。带着任务,也带着好奇,我启程前往该小学。

  到达了目的地,我走进二年级的教室,孩子们的胸脯挺得高高的,眼睛里透出的是纯净、新奇。

  “孩子们,我是……”“城里来的老师!”“我姓黄,初次见面,我们唱个歌吧。”“好!”孩子们爽快地答应了,歌声随即响起,是我们新版音乐教材中的歌,只是始终游离在歌曲的调子之外,集体走音了!但孩子们没有感觉到,他们用尽可能大的声音唱着,好像要让心中的快乐全部释放出来,又好像想给我这个远道来的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声音越来越响,似乎要将房顶掀起。

  “孩子们等一等。”我走到风琴旁边,掀开琴盖,想用琴声引导他们的歌声。风琴的年纪已经很大了,琴键上的皮已经脱落,露出了粗糙的木头,手指被划得生疼。踏板一长一短,脚踩在上面,总感觉不对称。我拼命踩也踩不出多大的声音,因为风箱在漏气。

  勉强弹完一首歌,我轻轻合上了盖子。“我们做个游戏吧。”我打着节拍让孩子们念自己的名字。名字是两个字的孩子很快就会说了,但名字是三个字的孩子却始终不会将前面两个字变换一下节奏说出来。

  我在黑板上画了两间小房子:“你们看,前面两个字合住一间房,后面一个字单独住一间房。我们再来说一说。”会说的小朋友又多了几个,我擦了擦头上的汗:“我们边拍手边说。”要求又高了一些,噼里啪啦的掌声顿时响了起来。但我发现说话声和掌声难以同步,按节奏说话了,掌声就落在后面;掌声响起来了,嘴里又不知说什么了…

  …

  回到自己的学校后,我重新拿起了二年级的音乐课本。乡村小学的兼职音乐老师只能将教材中的歌教孩子唱会,至于音乐欣赏、音乐游戏、器乐进课堂等,都通通省略了。我选择了“音的强弱”部分内容,准备了起来。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又来到了村小。

  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应声阿哥”的故事,孩子们出神地听着,聪明的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是回声。接着,伴着轻柔的音乐,模拟空旷的大山背景,我扮演北京孩子亮亮,他们担当“应声阿哥”,我说什么,他们就用较弱的声音模仿我的回声。我改说为唱,他们也将我的回声唱了出来。

  在充满美感的课堂中,孩子们的声音变得盈润动听了,原本的那种大嗓门小了许多。他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强弱不同的声音,它们和其他长短不同的音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之后,我又安排了一些音乐小游戏,孩子们从中慢慢学习欣赏歌曲旋律。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孩子最容易、也最乐于接受的。

  美的情境能促使孩子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感受乐曲的旋律之美,进而产生爱音乐、爱自然的情感。

  将教研活动安排在村小,能让城里和乡村的老师一起上课,共同研究,也给乡村老师带去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当了一回乡村学校的老师,我更感觉到乡村老师的不易。他们地处偏僻农村,消息闭塞,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较少,但他们同样敬业、努力。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相信,在若干年后将没有城里孩子和乡村孩子之分,有的只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样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可爱孩子们。

  《中国教育报》2008年8月4日第7版

更新:2008-08-05 05:33:1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