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西红柿连续种在同一块地里
——我的渔峡口之行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三月,渔峡口的山、水、人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这次渔峡口之行让我获得了有如凤凰涅磐般的重生。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在我的视野中铺展,弥散......
三教《向往奥运》
3月3日下午临近放学,学校领导通知我3月6日到渔峡口镇送教下乡。接到任务后诚惶诚恐的我开始选课。为了贴合进度,我选择了《向往奥运》。根据不使用课件的要求,4、5号我开始紧张的备课。6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堂上在理解“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自身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这句话时,学生如数家珍。有的讲述了有关筹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最新动态,有的谈到了电视中看到的公益广告带给自己的震撼,有的介绍了自己熟悉的体育名将和他们创造的佳绩。我为孩子们有如此丰富的课外知识拍手叫好。
课后,学校领导和同事为我把脉问诊,帮我修订完善一些细小的环节。我怀揣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登上了西上渔峡口的客船。
3月7日,我被派往渔峡口镇招徕河小学执教《向往奥运》。那里只有一个六年级班,在与学生的短暂接触中,我了解到他们都是在校寄宿生,放大周(即上10天课放三天半),没有见过有关福娃的小玩意儿,对体育名将知之甚少,知道的也是从人手一本的《奥运中国》这本书中看到的,全班59个人中只有一个学生家中有电脑。课堂上理解“锱铢必较”一词时,一个学生列举了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夺冠后再没有同学进行例举,我请班上的跳远冠军和跑步冠军报出他们的成绩,并引导他们找到了书中的句子“在零点零几秒和零点零几厘米中决胜负”,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在理解感受体育的魅力时,学生找到了书中的一个长句子:“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先给句子“减肥”,就变成了“竞技体育是一种抗争,一种理想。”然后让学生为句子一件件“加衣”,句子读通了,读顺了,让学生谈理解时,有个同学提到了在昔日奥运会上中国所遭受的歧视,我向大家介绍了一些不公平的典型案例,学生总结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对强权的诠释。我将他们校门处和教室内的那两块以“迎接奥运”为主题的黑板报引入课堂,激发出了他们“奥运离我们不远,奥运就在我们身边”的感叹。
3月8日,我被派往渔峡口镇枝柘坪中学,与六(一)班的孩子一起学习《向往奥运》。他们的情形与招徕河小学的一样。课上,我手指教室墙壁上贴满的一等奖的奖状,让他们说来历,品过程,体会团结互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林匹克精神;我让他们介绍自己熟悉的运动员,领会奥运名将的青春魅力与这种青春循环的意义,然后我们一起高呼“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激动、兴奋溢于言表。接近尾声,一生以“2008北京奥运会,我爱你”将对奥运的向往深情唤出。
深闺中的才子佳人
坐在船上,透过玻璃窗放眼望去,两岸悬崖绝壁,青翠的山腰中点缀着白墙黑瓦的民房。机器的轰鸣与翻滚的浪花让我不禁想起“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的诗句。四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结束了,我们一行30多人拾级而上,入住在香炉石旁的“渔峡口宾馆”。晚上筹觥交错,推杯换盏中见到了渔峡口中心校校长。经过介绍得知他刚过而立之年,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招徕河小学,我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近五旬的长者。课堂上他亲切的教态,标准的普通话,对学生耐心的指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枝柘坪小学,我见到了一个年轻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教师群体。他们大多二十多岁,座谈中他们对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侃侃而谈,他们教的学生都彬彬有礼,课堂上的学习气氛相当融洽。他们也都是住校,许多老师是另一个乡镇的。翻看他们的报告册,每页都用铅笔画上了横线格,上面的字迹工工整整。此时的我被深深震撼了,为他们的坚守执著,为他们的敬业奉献。
母亲的话
去年春天,我帮母亲去菜园里栽西红柿苗。我径直来到去年种过西红柿的那块地里,蹲下身子正准备移栽时,母亲却说:“今年可不能再种在这块地里了,咱们得换块地方。”她把我领到菜园西北角,说:“今年就让西红柿在这儿落户吧。”我很不理解,问道:“这块地近,而且去年用树枝搭的架子还在,今年接着种就不用再搭架子了,岂不是更方便?”母亲笑着对我说:“西红柿如果连续种在同一块地里,就会生长不好,容易发生虫害,产量将大减,所以得挪一个地方。其实,不仅仅是西红柿,还有花生、西瓜等其他作物也是这样的。”
要取得西红柿的丰收,就不能把它连续种在同一个地方,是因为那块地已不能种好你的西红柿。三个学校的学生对奥运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要让学生的学习获得丰收,就不能因循守旧,用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束缚学生的思维。在新课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就要看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取得进步,获得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预设要优先考虑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否则,那只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那些在深山中用智慧点亮孩子们人生的老师,他们给自己找了一块最适合发展的“田地”,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会最终成就自己。我捧着一颗真诚的求学之心而去,带回了满满的、沉甸甸的收获。感谢渔峡口送教下乡之行,让我在成长中又完成了一次蜕变。我愿化蛹成蝶,翩飞在教育的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