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择校长广延名师关心教师
---陈嘉庚的师资建设管理思想 |
摘自:《中国教育报》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有人说他“毁家兴学”,有人评他“倾资兴学”。作为一名成功的实业家,陈嘉庚1913年便开始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以后又陆续创办了女小、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女师、农林、幼师、乡师、实验乡师、侨补校等,1921年还创办了厦门大学。 在创办这些学校的过程中,陈嘉庚逐渐意识到良好的师资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办学过程中也慢慢形成一个成熟的学校师资建设管理体系。在师资建设管理方面,陈嘉庚先生主张要慎择校长、广延名师、关心教师。 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 陈嘉庚曾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来说明物色校长的重要性。陈嘉庚创立集美学校初期,常常因为找不到胜任的校长十分苦恼。曾经三易校长的经历让陈嘉庚先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好的校长,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而最重要的就是真心诚意地为学校的发展出力。 在创办厦大时,陈嘉庚亲自到上海成立了由黄炎培、郭秉文等社会名流组成的厦大筹备委员会,负责厦门大学的筹备工作。在第一任校长、时任教育部参事的邓萃英辞职之后,陈嘉庚聘请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内科学士、外科硕士、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林文庆出任厦大校长。16年间,林文庆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厦大建立起完备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凝聚了大批著名教授和学者,建造了典雅而又别具一格的嘉庚楼群,配置了丰富的图书和实验设备,使厦门大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南方之强”。 陈嘉庚经过慎重选择,聘定校长后,就放手让校长去统掌校政,实行校长负责制,真正做到“使其位,谋其权,尽其责,考其职,获其荣,罚其误”。厦大爆发学潮时,在学生提出撤换校长的情况下,陈嘉庚还是表达了他坚决支持与尊重校长的决定的严正立场,从而有效维持了学校的稳定发展。 陈嘉庚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还在学校里设立各种会议制。他认为:“学府机关,权限不明,贻误非轻。”厦大用人他从来不加干预,“盖以一事权,概归之校董与校长负完全责任也”。 学校虽是陈嘉庚独资创办的,但他从不徇私情。1935年,他说:“自厦大开办迄今十余年,鄙人未曾介绍一位教职员,或保荐一位学生。”就是自己的儿子,未经考试合格,他也不准其进入自己创办的学校。 师资建设外引内培并重 陈嘉庚十分重视办学的师资,认为“独是师资一项,最为无上第一要切,因教育之母,将来概由此产生”。陈嘉庚主要采取3个途径来加强学校师资建设。 一是自力更生培养师资。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他创办集美学校,首先设立的是师范与中学两部;创办厦门大学,首先建立的是商学与师范两部。商学部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学校教师,而师范部则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本校毕业的校友,热爱母校,学成后纷纷回到母校任教。 二是选送资助毕业生升学或留学。1917年,陈嘉庚得知吴淞水产学校有闽籍学生,如果去日本留学,回来后可担任教师一职。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资助冯立民、张柱尊和侯朝海3名学生去日本留学,预聘他们回国后到集美任教。从1924年起,学校用伙食费剩余的钱设立“成美储金”,资助毕业生升学或出国深造。 三是从全国各地聘任教师或高级人才。他要求所聘的教员必须是公认有水平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不必考虑聘高明教员薪水高、多花钱的问题。厦门大学创立之初,就采取重金礼聘的方策,所聘教师的工资都高于同类学校。 为教师提供优厚待遇 陈嘉庚经常对学生说:“既无尊师重教之念,何来爱家爱国之行。”在他的倡导下,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都形成了尊重、关心教师的优良校风。陈嘉庚实行民主办学,在学校设立各种会议制和委员会制,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上世纪20年代,正值中国的动荡年代。在反动军阀的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公教人员的薪金往往长年拖欠不发,许多学校的经费也无保证。但厦门大学由于有陈嘉庚做经济后盾,因而经费充裕,教师的待遇也比一般大学优厚,而且从不欠薪。在学校工作到一定年限的教师可享受养老金,以及学校提供的许多福利待遇。 为了鼓励教师长期在校工作,学校从精神和物质上,给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奖励。针对长期在校工作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个物质上的奖励制度。对于有特殊贡献的教师,更是在精神和物质上同时进行鼓励。此外,在校连续工作25年以上的教职员工,还可休假一年,休假期间可到外地游历考察,如仍在校任职,则可得双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