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能走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不做匠师,志做专家
我认为,匠师和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的有无。教师应该有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不愿思考,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诚然,中学老师的工作也许会单调一些,但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书而不会反思,那么,即使他的教龄再长,也不过是机械的重复。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地重复走过的路。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一名教师教学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有魅力的教师,有个性的教师,有精神感召力的教师,一定是学生喜爱的教师。
我的理想是不甘于做一个教书匠,而是想做一名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想做到学识、修养、人格的统一,又谈何容易,但正是由于其难能,所以才有了追求的动力。
要成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第一就是要善于学习,时时刻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充电,不断进取,充实自我。学习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如学科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等,也包括实践中的学习,经验中的学习,比如善于采名家之长,以及向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学习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晚上我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书和思考,我的工作的确琐碎、繁忙,它可能会绊住我的双脚,却不能绊住我思想之泉的流淌。我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出了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读李镇西,读出了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我读洛克,读出了要保护儿童的好动性格和好奇心;我读蒙田,读出了教育不是培养驮着书本的蠢材;我读弗莱雷,读出了师生关系的本质……一方面,我自费订阅了许多语文教学方面的期刊杂志,如《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等,至今已订阅11年;另一方面,我又涉猎了大量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人类学、中外教育经典作品等等,让我能从更高的高度去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我的视野变宽阔了,我的眼睛变敏锐了,我的思想变深刻了。我觉得,读书和反思相结合,增加了我生命的宽度和思想的厚度。太多太多的书,滋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壮大。2006和2007年是我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两年,一共发表了14篇论文、随笔。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慢慢察觉教育理论正渗透在我的思想之中,这些文章多是站在人性关怀、反思课堂现状层面上去研究的,如《解放学生——语文教学指归论》《本色语文随想》《论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的多重“世界”意识》《语文课堂:一个自由选择的场所》《语文教师的“力”与“气”》《视野融合——文本解读的本质探询》《文本语言,拨动生命乐章的琴弦》等。今年,我已经在《当代教育科学》《中学语文》《山东教育》《作文成功之路》等杂志上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期上的《试论流行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一文,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第6期全文转载。渐渐地,无论是语文专业期刊上,还是在教育类期刊上,时常能看到我名字,也得到了语文组同事们的赞赏。由此,我也感到了读书写作的快乐。
要成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第二就是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对现实教育实践加以质疑、追问,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的教育智慧,提升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思想源于思考。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自我反思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包括教后反思、课例反思、案例反思、教学日记、课堂记录、成长自述等,需要及时记载和撰写。
1、撰写“教育叙事”,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教育叙事是由教师“叙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它在于重述和重写教师和学生的故事。教师讲述的教育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有所不同,它富有情趣,生动活泼;它日常亲切,生活味浓;它令人感动,给人以思;它欢快美妙,富有韵味。
2、书写教育教学随笔,开展网络教研,建设自己的“教育博客”(我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cersp.com/index/1157645.jspx,欢迎老师们光临指导),让它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成为一名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必须要做的。由于它方便快捷,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在博客上发表。或是教学心得、教研体会,或是生活杂谈、抒怀咏志、或是工作感悟、教育故事,写得多了,文章就会越写越好。
没有了思想,我们付出的大量劳动就只能徘徊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自身工作的高远的前瞻意识,我们就不能不断进步。
努力做一个思考者,让思考、思想成为我们快乐的泉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