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漫话陈日亮

作者:吴非 来源:XSK 点击:9067

陈日亮真是一本耐读的书,——我想说的不是他的《我即语文》。如果你认识陈日亮,了解他并被他吸引,当知此言不妄。

福州一中和福建省语文学会等举办“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蒙其不弃,得躬逢其盛。我奔波辗转,夜入福州,就是为了见见日亮,再听他说说话,也想听听大家怎么评说他。几年以来,“闽派语文”声振东南,陈日亮与有力焉。开幕式上,福建中语会会长、我的朋友王立根借孔明之言,神气活现地大呼“今日东南风大作”,大有顺风纵火之快意,让我这个江苏人大感窘迫。

 

 

 

 

去福建之前,钱理群教授曾在电话里和我探讨教师专业修养问题。我叹息道,满眼望去,谋事无门,空怀激烈的多是衣褐者,衮衮诸公,有谁关心母语教育?倘能画出一块地盘弄语文,即便像军阀与土豪,也算自成一家,未为不可;至于我等平民,到此为止了。钱老师不以为然,抬出来的理由便是“那福建呢?孙绍振和陈日亮的周围,不是团结了一大批语文老师吗?”继而我们就探讨福建敢称“闽派语文”的原因,这个话题一直说到福州碰头还没结束。

 

 

 

 

陈日亮当过四届20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曾领衔提案立《教师法》,足见不是只举手唯唯诺诺的角色。虽然江苏中语界一时还没有陈日亮那样的人物,大学里倒是有个顾黄初的。可是好多青年教师竟不识顾黄初其人,咄咄怪事。这就是说,有些师范大学的教学视域有限,而师范生读书视野有限,为师后又不重视理论进修,所以未识顾黄初。顾黄初年迈更有胸襟,在大会上说,把我忘掉没关系,不要把语文教育忘了就好。

 

 

 

 

在福州一中足足开了一天半的会,感慨不已。有好多没想到:没想到陈日亮是这样过了大半辈子的,没想到几代人坐在一起谈一个人和语文,没想到一所学校这样爱一位教师。

 

 

 

 

陈日亮老师半生追寻,人不堪其忧,其人也不改其乐。我由此想到,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命运,上天要让这个人成为“语文”。因为当今之世,很少能看到一个人和他的事业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陈日亮说“我即语文”,他有资格这样说。他成了一本书,一本语文教师都应当读一读的书。陈日亮是有使命感的教师,他几十年来所做的工作,除了语文教育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可能鲜为人知,但历史总是公平的,未来的教育者们,不会忘记他所做的一切。

 

 

 

 

陈日亮像位农夫,在大地上耕作,播下种子,洒尽汗水。他的土地是多年来用自己的力气和生命开垦的,汗水流在地里,种出果实又成为种子,再播撒在大地上……由于有这个人的存在,一大批人站立了起来。这就是一个人和语文的故事。

 

 

 

 

在会上见到陈日亮的几位老学生,其中有社科院语言所的研究员董琨。我是看陈日亮在文革中和学生的通信知道董琨的。我比较注意别人在文革中的行迹,——并无其他目的,只是想知道:当年我在困苦之际,而同时在某地,别人在做什么。这就可以看到陈日亮是何等人了:他在文革中受批判打压,却和董琨秘密通信,探讨语言文化问题。现在的青年朋友们可能不知道,那样做要冒多大的风险。文革后,原来学生物的董琨通过考研又到了语言学界,他自述多年师生成兄弟,受陈老师的影响太大,包括改行。

 

 

 

 

会场主席台上悬挂着巨幅会标,陈日亮的大幅照片分别挂在会场、宾馆大堂。以寸心度日亮,估计他是被动接受的。但是,教师燃烧生命,点亮教育之光,追寻自己的理想,名校爱名师,用什么方式也不过分。也曾听到一些社会贤达批评某些校长到处挂自己的照片,和福州一中重视名师的态度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名校之为名校,在于名师云集,在于有优良传统。在会场看到88岁的黄筠老师和85岁的朱以南老师,肃然起敬。青年同行可能不知道她们,我算是知道这两位前辈。她们一直在学校工作到八十岁。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两位祖母级的老师自始至终参加了大会,听取每位代表团的发言。我特别喜欢看学校的老树,也喜欢看到名校有祖母级教师的身影,学校会因此而多一份安静,也多一份厚重的母爱。

 

 

 

 

福州一中也有趣:高三教师没有奖金;高三下学期,一些科目照上新课。我们“业内人士”不妨想一想是怎么回事。我称赞道,你们这样坚守真不容易。陈日亮说:不是“坚守”,是我们体会到按规律教学对学生有好处。

 

 

 

 

吕型伟先生在谈到教育界状况时曾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也要讲道理”。苏州一位老师曾转述她读研时教授说的一段话,大意是,现在的中学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搞应试教育,用反科学的方法教授科学知识,用缺德的办法搞德育教育。时下应试教育猖獗,几乎很少见到像福州一中那样“讲道理”的学校了。

 

 

 

 

穷国要靠教育实现进步,可穷国因为穷,也有可能扭曲教育;人们只想到经济要翻身,未必想要真正的教育。这种状况反过来又干扰教育界,给教育发展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从陈日亮近年的思考中可以看到,对当前的应试狂潮,他和大家一样忧虑,或许也没有太多的办法,但他尊重实践,努力践行,能做多少是多少。2005年,在谈到福建语文高考命题改革时,他曾坚定地说:改,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不改,就一点出路也没有。从《我即语文》一书中“碎语”一章,可以看到陈日亮的“断想”和“闪念”,知道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陈日亮对许多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也从来不嫌事小而不为。面对当今的教育形势,他也有自己的苦痛感(我甚至也想象过他是如何在工作中苦苦找寻的),但他的理性判断往往成为重要的精神支点,凭借这样的精神支点,他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他写过一篇《十如何》,就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十个问题谈对策,具体而微,朴实无华,全是上好语文课的金箴。江苏一些老师看了他的《十如何》后说,青年教师只要能把“十如何”记住五六条,已经是个合格的教师,建议教师培训就围绕这“十如何”说事就行了。

 

 

 

 

陈日亮在艰苦寻找中表现出的从容态度,也是当今教师需要学习的。我这些方面的修养不如日亮老师。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我和陈日亮一同教语文,屋外有人骂阵,我会出去争上一场,然后鼻青脸肿地回来;而陈日亮不为所动,默默地研究他的语文。所以他最有资格说“我即语文”。

 

 

 

 

从陈日亮4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青年同行可以大致看到一名有“热爱”禀赋的教师的潜能。在当今教育形势下,怎样学习陈日亮,也应当是一个课题。我曾像做梦一样地想:如果我们中国每个城市、每个县都有陈日亮这样的教师,甚至每所学校都有一位陈日亮,那我们语文教育的天就要亮了,中国教育也许会迎来新的曙光。只是那一天是等不来的,还得靠大家去做。

 

 

 

 

陈日亮已经说了“我即语文”,让我们多流些汗水,也来写下你和我的“一个人和语文”吧。

 

 

更新:2008-07-21 06:41:5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