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第一部分 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人 —— 一般人
教师是专业人员 —— 特殊人
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好学上进的精神、善良宽容的品性、不畏清贫的品质、甘为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
第二部分 教师职业的两面性
相同的教材、相近的的教法、相似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工作轮回。重复而又繁忙的生活节律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惯性,它不仅可能销熔教学原来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而且可能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更为严重的是,在缺乏突破和改变的繁复的日常生活中生活过久,教师就会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习以为常、自我满足、从而缺乏寻求新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的意愿和行动。
试想,在这种高度规范而又狭隘、重复的生活中,作为个体的教师如何获得专业的充分发展?
教育工作的“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一旦一个老师到了仅仅是靠毅力工作而感觉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的时候,那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是有工作幸福感的,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育出幸福的学生。
如果一个老师对教育工作感到很乏味,日复一日地机械地操作,这样一天两天可以,天长日久怎能受得了?教育本来是使人幸福的事业,应该让人充满幸福感。
我们稍微看一下那些做出成绩的老师,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干工作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旧”面孔,但每天都有新鲜感;他们今天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但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他们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地在溶化、组合、萌芽、生长。他们真是越干越幸福,他们干工作就是追求幸福。如果老师能进入这种状态的话,那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至少也是摆脱由于工作量过大、压力大而导致的对工作乏味的一条途径。
第三部分 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一、人文精神:专业素养的灵魂
教育学:迷恋学生成长的学问!
对学生真正的兴趣和爱是教育的永恒的动力。
对学生冷漠是教育的最大罪过。
第一,童年意识。
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儿童的本质特点在于童真、稚气、活泼、好奇、求知。从这种儿童观出发,儿童的教育不是按照大人的模式去并塑造儿童,而是从儿童天性出发,帮助其成长。
童年幸福应该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教育景观。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让每个儿童的人格、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个儿童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让每个儿童的校园生活都充满童真、童趣。童年不幸(不幸福)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反观我们现行的教育,严重存在着忽视儿童,抑制儿童的天性,不顾儿童的需要,把儿童教育“成人化”的现象,在这种教育中,儿童的生活是紧张的、焦虑的,儿童的学习是枯燥的、强制的,儿童的童年是灰色的。
第二,学生意识。
学生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属性是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支配下度过的。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都殷切希望能遇到好教师,他们对每个教师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教师应当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故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当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第三,生命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敬畏生命,教师要有生命意识。生命是无价的,人是人世间最可贵的,教师一定要善待每个儿童,每个生命。
生命是不可逆转的,人生的神圣就体现在它的一次性当中,重复是对生命的侮辱。教师要珍惜教学生涯中的每一天,珍惜每一节课甚至于跟学生的每一次短暂的接触和谈话。
生命是独特的,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教师绝对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更要注重塑造学生的个性。
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来日方长,教师应该对每个儿童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
案例:欣赏孩子们的精彩
春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
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
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
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哪!
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呀?”
甲孩子说:“落下来的是雨滴。”
乙孩子说:“不,落下来的是葡萄。”
丁孩子说:“应该说,像雨滴一样的葡萄。”
多么执着的讨论啊!何必去追究他们谁说得对那?只需读读他们一脸的认真,我便满足了。
接下去的争论更精彩了,诗中写道“落进……”,还没等我念完后半句,他们又接腔了,直言不讳:“落进我的嘴巴里!”
反唇相讥:“你的嘴巴盛得下吗?”
争先恐后:“应该落进池塘里!”
“不,落进干旱的土地里!”
“落进果园里!”
“落进庄稼地里!”
最后是一个伟大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里!”
我亮出了诗人的原话:“落进大地的怀里!”
“哦!”孩子们欢呼了!他们欢呼什么?是欢呼猜对了吗?不是吧!他们是欢呼自己也有诗人的水平。
最后两句,我是让孩子们填空的。“到处是( )的气息,到处是( )的气息。”
他们对这个括号有兴趣极了,答案五彩纷呈:写葡萄的,写香的,写糖的,写丰收的,写喜悦的,居然也有孩子写出了与原诗一模一样的文句:“到处是蜜的气息!”
真惊讶孩子的能力!他们不仅会读诗,会体味诗,同样也会创造诗。
二、教育思想:专业素养的根本
思想——教育思想
思想:主人与奴隶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教育思想与教育尊严
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知多少?
2.教育观念:具有态度倾向和情感色彩的认识
观念特指积极体验的认识
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为什么?(改变难,强化易)
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支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
观念: 显性, 隐性
人的思想观念就像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 海面的一小部分是显性,沉在水面以下的一大部分是隐性。
案例:①乌龟 ②观念与命运
3.教育理念:理想化和信仰化了的教育观念
理想意味着着眼未来,它需要付出现实代价;
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为什么?
信仰意味着终极追求,无怨无悔,义无返顾。
教育必须建基于信仰之上,为什么?
没有理想和信仰的教育
必定是平庸和庸俗的教育。
依据什么“ 教书 ”
案例:外国:① 蚯蚓 ② 体育课
中国:① 差生 ②
三、教育智慧:专业素养的核心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由思想决定的,就其表现内容而言,是由素质决定的。
教师拥有什么,他才能够给学生什么。
为师的六个层次:
巫 师:造孽 “班门弄斧”
庸 师:“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 能犯的最严重的罪孽。”
一则让人深思的笑话
教书匠:传授知识:学的角度(有效知识,无效知识)
教的角度(假知,真知)
能 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名 师:启迪智慧
大 师:大智大慧
巫 师: “班门弄斧”
庸 师:想——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淘气——风很淘气,把水逗笑了。
开花不可能有“声音”!“ 活泼”只能用来形容人!鱼不会说话,更不会说悄悄话!孩子把爸爸丢了,这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把牵牛花比作弟弟“爬树”,这不是五讲四美!说风“淘气”,这不合适!再说,水怎么会“笑”呢!神经病!
努力成为有智慧的教师
1、深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简单(轻松)
深刻的对立面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既没有沸汤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一家大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维修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排除。无奈,老板请来了一位电机专家。专家到后,绕着电机转圈,仔细倾听电机工作的声音,最后在机壳上一个部位划了一道线,并让工人打开机壳,在这道线下换一组线圈。故障很快就排除了,前后不到半个小时,收费却要1万美元。公司老板要求专家说说收费的依据,专家答道:“用粉笔划一道线,收费只要1美元,而知道在哪里划这道线,收费9999美元。”
划一道线看似轻而易举,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可是,知道这条线划在哪里,划得准确、到位,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这位电机专家看似轻轻松松,在机壳上只划了一道线,但这道线准确地指出了电机故障的问题所在,许多人费了极大努力不能排除的故障,到他手里,一下子迎刃而解。可以肯定,这位专家之所以有如此“绝招”,平时一定做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
2、独到:独具慧眼——风景
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他的课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
首创性 独创性
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3、广博:广阔博大——如坐春风
名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
广博的对立面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4、启发:灵性启迪悟性(内在的启发)
点醒、启悟
来自大师的启发
来自母亲的启发
①释义
②道理
③启发
5、机智:随机应变
案例:① 闰土 ② “手榴弹” ③“尾巴” ④地图 ⑤ “合同法”
6、绝招:教学特长中的特长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口不绝。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
第四部分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三个基本途径
一个杀人犯死后打入十八层地狱,伤心得不得了。正在伤感之际,忽然听脚底下有人唉声叹气。杀人犯很吃惊,就问:下面什么人?你住在什么地方?下面的人回答:我是教师,住在地狱的第十九层。杀人犯更吃惊了,说:不是地狱只有十八层吗?怎么出了个第十九层?下面说,这是阎王特设的。杀人犯说,杀人就是最重的罪了,你的罪难道比杀人还要重吗?那人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二是慧命,杀性命只伤肉体,杀慧命毁掉的可是灵魂啊。就因为我生前误人子弟,杀了许多孩子的慧命,所以就被下到第十九层了……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个几乎人人都知晓的道理。然而,越是明明白白的道理,真正做起来就越不容易。这与人强烈的表现欲有关,也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
唐朝有个名扬天下的大将郭子仪,他任溯方节度使时,击败“安史之乱”的史思明,后又收复了长安、洛阳,因而晋升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他常去佛寺拜望禅师,以一个平凡的佛教徒自居。有一天,郭子仪在探访禅师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师父,佛教是如何解释傲慢的?”
禅师听了这句话,忽然变了面孔,一脸怒气,双眼一瞪,以一种及其傲慢的态度冲这位宰相喝道:“你这个呆头在说什么胡话?”
刹那之间,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郭子仪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这和尚怎能用这种口气说话?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侮辱”,郭子仪也无法忍受,他的脸上开始出现轻微但却严肃的愤怒表情。恰在这时候,禅师又恢复了先前那慈祥的面容,微笑着对郭子仪说:“大人,这就是‘傲慢’。”
这又使我想起一个“天堂与地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是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道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不论是以“傲慢”来向郭子仪解释傲慢的禅师,还是这位用幽默生动甚至含了惊险的方式使武士懂得了“当你萌生行凶作恶之念时你正向地狱迈进,当你谦卑慈爱时你已身在天堂”的道理的禅师,除了智慧,他们都还有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如果看到宰相就奴颜婢膝,或看到武士就胆战心惊,还会是这样的结局么?
古时有一位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
气时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意行。
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进,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款。”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元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
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布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豪贾富绅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孩,向她的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妈妈,婚后我该怎么把握爱情呢?”
“傻孩子,爱情怎么能把握呢?”母亲诧异道。
“那爱情为什么不能把握呢?”女孩疑惑地追问。
母亲听了女孩的问话,温情地笑了笑,然后慢慢地蹲下,从地上捧起一捧沙子,送到女儿的目前。
女孩发现那捧沙子在母亲的手里,圆圆满满的,没有一点流失,没有一点洒落。
接着母亲用力将双手握紧,沙子立刻从母亲的指缝间泻落下来。待母亲再把手张开时,原来那捧沙子已所剩无几,其圆圆满满的形状也早已被压得扁扁的,毫无美感可言。
女孩望着母亲手中的沙子,领悟地点点头。
其实,那位母亲要告诉她的女儿: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越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和谅解,爱情也会因此而变成毫无美感的形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那么不妨学着用一捧沙的情怀来对待爱情,好好珍惜,好好把握。
一位大学教授对学生讲道:“古代‘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
其中一学生问道:“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品’字又怎么解释,三个人在一起接吻吗?”
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同学起来说:“我看‘品’字还好解释,‘器’字呢?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全班笑作一团,教授摔书而去。
老师:“古人造字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卡’字,‘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不就‘卡’在那儿了吗?再如‘忐忑’二字,‘心上心下’跳个不停,多形象呀!”
学生:“也不一定把?例如‘斧’字,能解释为‘父亲只有一斤重’吗?再加‘爹’字,难道‘父亲多’就成了‘爹’字吗?”
教师想启发汤姆,让他懂得什么叫作奇迹。
“你想想,有个人从塔顶上摔下来了,但他根本没有受伤,这是什么?”
“是偶然。”
“你没懂我的意思。”教师说道:“你再考虑一下,这个人再一次爬上了塔顶,又一次从上面摔下来——还是没摔伤!这是什么?”
“是幸运!”
教师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再考虑一遍,这个人第三次爬上了塔顶,再次摔了下来——仍未受伤,那现在是什么呢?”
“是习惯!”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她请学生用“尾巴”一词口头造句。一个学生站起来贸然说道:“人是有尾巴的。”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全都笑了起来。不料,这位教师却亲切地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造的句子从语法上讲没问题,然而从科学上讲,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不够妥当,因为,现代人没有尾巴。如果改成‘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好了。”
讲到这里,学生们和听课的老师顿时活跃起来,显得满意的神情,而这位教师似乎意犹未尽,又继续发挥道:“不过,说‘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错,我们平时不是讲‘他有了点成绩就翘尾巴’这样的话吗?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我们说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的‘尾巴’是不是一个意思?”接着,课堂气氛更趋活跃。
学生的一个疏忽和失误,引来这位教师如此精彩的即兴发挥,而这番发挥又将这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学生正需要这种能够增长知识、启迪思维的即兴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