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大爱无痕
――名师印象记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四位我最敬仰的名师。
50年,还有哪位名师能像他们一样长青于讲台;
50年,还有哪位名师能有他们那样深远的影响力;
50年,还有哪位名师能坚守住那份平凡与神圣……
他们用朴实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大道至简”、“大爱无痕”的真谛。
一、扎扎实实上课
听四位名师的课,第一印象便是“实”:扎扎实实地读,扎扎实实地说,扎扎实实地写。
有一次,于永正老师到西藏讲课。慕名听课的老师满怀期望,想一睹大师的风采。不料上课后,于老师才发现孩子基础太差,连字词都念不准,语句都读不通。于是,40分钟,老师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一遍一遍地读,直到所有的孩子都把课文读准、读通了。试想,有哪位老师敢在上千人听课的观摩会上如此取舍呢?
听他们的课,共同的感受是:教学的环节都相当简单,一条线,几个点,清清楚楚;老师的教学策略也很简单,主要是读,读中悟,读中写;老师的教学工具更是简单,一本书一根粉笔足矣,有时连书也不用带,因为很多课文他们都已烂熟于胸了;他们的教学语言也很简单,没有华丽的渲染,没有夸张地表演,没有多余的废话,言简意赅,更多的是让孩子说,让孩子练。
简单而不简约。他们的课又处处藏蕴着智慧、藏蕴着情趣、藏蕴着丰厚的思想。于永正的惟妙惟肖,支玉恒的千变万化,贾志敏的一针见血,靳家彦的诗情画意,都透着浓浓的“语文味”,散发着恬恬的“语言香”,缠绕着长长的“文化结”。如果说,于永正是讲台上的“表演大家”,那么支玉恒便是讲台上的“孙悟空”,贾志敏便是课堂上的“语言大师”,而靳家彦是否称得上语文课堂的“诗人”。
简单的背后,是四位名师不简单的思想,简单的背后是他们不简单的修养、不简单的历练。他们的课就像他们的人一样,那么朴实,那么情切,那么自然,恰是对“大道至简”的最好注脚。
二、简简单单作文
读四位名师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套的理论,没有复杂的结构,也没有五花八门的手法,就像拉家常,讲故事。一件小小的教育故事,一个小小的课堂案例,一次次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反思……他们几个人也都出书,但书的主体多是设计、案例和随笔,是最真实、最一手的资料,也是最能反映他们实践与思考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对一线的老师最有借鉴价值,最有启发意义。所以读他们的文章,看他们的书,听他们的讲座,很亲切,很真实,很可信,很动情。
不仅自己写文章简单,他们指导学生作文也很实在,就是从词语到句子到段落到篇章,一步一步训练,一点一点提升。指导的内容也十分简单,就是从孩子的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人、事、物入手,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所以写出来的都是孩子熟悉的、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包括指导的形式也很简单,比如造个句子、给句子排列顺序、现场表演节目、看一幅图或引导孩子想象编故事等等。不需要多媒体课件,不需要作文参考书,不需要大段大段地讲解审题、选材、写法等枯燥的作文知识,更多的只是动动眼睛,动动脑筋,说一说,写一写,在说写中指导语言,指导写法。导练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评写结合,让习作简单而富有成效。
都说写作文难,教作文更难。四位名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其实作文很简单,就是一词、一句、一段地练,日积月累,自会水到渠成。
三、平平淡淡做人
无缘接触四位名师,无法评说他们的性格,他们的为人,只能从实录和文章中去感知他们的风采。让人惊叹的是,他们有着出奇相似的性格和做人的标尺:那么朴实,那么随和,那么勤勉,那么宽厚,那么博爱。
正所谓“大爱无痕”。对学生,他们像父母,给予孩子的永远是一生带得走的思想、习惯、方法和能力,是无私的关爱,是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对同事,他们像导师,无怨无悔地充当着别人攀登的梯子,为多少年轻的老师打开了成功的大门。对无数敬仰他们的老师,四位名师更是谦恭淡然,不求名,不求利,总是以最佳的状态、最新的创意,给小语界送来一次次春风。
很难想象,贾志敏老师到近50岁才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支玉恒上四十岁了才由体育学科改教语文,于永正更是能歌善琴会画,靳家彦也是文学的“才子”。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支玉恒竟做了几次心脏手术,几次与死神交手而从容以对,他的一本四十几万字的书稿就是在手术期间完成的。
要举的例子真的太多太多,名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节节精彩的课,更留给了我们一笔无尽的精神财富。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四位名师的言行便是我们前行的榜样。